潮头观澜|端好能源饭碗 争取新的胜利

22.10.2021  20:04

  原标题:潮头观澜|端好能源饭碗,争取新的胜利

  10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登上钻井平台,察看作业情况,看望慰问石油工人。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石油职工致以诚挚问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你们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在东营入海,孕育出年轻的冲积平原。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此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就在这曾经荒凉贫瘠的地方,胜利人踏平千难万险,开发建设81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为国家贡献原油超12.5亿吨,打造了全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未来更要端好能源饭碗,争取新的胜利。

  叩问荒原:“我为祖国献石油

  20世纪6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荒凉贫瘠的盐碱地。

  彼时,新中国工业正艰难起步。因为缺油,有的飞机停飞、坦克停止训练、拖拉机闲置,首都北京的公交车只能背上煤气包。

  1961年4月16日,就在这片盐碱地,华北地区第八口探井——华八井获日产原油8.1吨,广袤的华北平原,首次有了工业油流。

  1964年,黄河两岸白花花的盐碱地上,1万多名来自大庆、玉门等地的石油人,打响石油勘探大会战。

  1965年,坨11井喜获日产1134吨高产油流,我国第一口千吨井诞生。

  坨11井地处胜利村,为纪念这一重大成果,当时的石油工人将发现的油田命名为胜利油田。

  60年来,胜利油田累计生产原油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五分之一,累计利税1.03万亿元。

  胜利人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气概,在这个荒凉得连“鸟也不搭窝”的艰苦环境中,用激情用汗水用热血和生命,为我国工业化起步,乃至成长为制造业大国贡献了澎湃的动力源泉。

  科研攻关:“胜利之下找胜利

  科技创新是支撑油田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1961年至今,胜利人始终没有停下科技创新的脚步。

  胜利油田被誉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断层密布,落差悬殊,像“一个盘子摔在地上,摔得粉碎,又被踢了一脚”。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胜利人不断挑战勘探禁区,从构造油气藏到隐蔽油气藏,从浅层到深层,迎来一次次突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带动渤海湾盆地持续规模增储,实现“胜利之下找胜利”。

  一个甲子回望,胜利油田产油、育人、创新三重角色尤其鲜明——60年来,这里培养了12名两院院士、3.4万名科研人员、28位全国劳动模范;获得各类科技成果7900余项、国家级科技奖励120余项。

   绿色低碳:“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

  行走在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蓝天、绿地和转动的抽油机相映成趣,吸引不少过往游客驻足留影。让人惊讶的是,就在这绿树掩映、湖光水色间,还有一个年产10万多吨的原油生产单位——现河采油厂六户采油管理区。

  在公园里采油,连光杆上都不能有一丝油污。油田工人奋力建设“地下高效采油,地上观光旅游”的管理区,不断用更高标准、更实措施,书写着绿色发展新篇章。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胜利油田把绿色低碳融入油田发展战略,全方位加速推进绿色企业建设。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2020年,胜利油田累计投产地热、余热、光伏、光热等项目,新增年供热(冷)能力30万吉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15兆瓦,年发“绿电”能力近1800万千瓦时,新能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正被推广应用,为5个区块累计注入二氧化碳37万吨,封存二氧化碳34万吨,相当于近310万棵30年树龄冷杉树的年吸收量……

  在胜利油田,油气开采已基本实现“油不落地、气不上天、水不外排”。

  “十四五”时期,胜利油田将全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贡献力量。

  策划:张旭东

  主笔:戴小河、安蓓

  统筹:张晓松、王绚、齐中熙

  视觉 | 编辑:张爱芳、郝晓静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刘光博

在渤海之滨 总书记强调把这只“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原标题:在渤海之滨 总书记强调把这只“饭碗”端News.Sina.com.Cn
时政现场说丨科技引领 再铸“胜利”丰碑
  原标题:时政现场说丨科技引领 再铸“胜利”丰碑News.Sina.com.Cn
习近平山东行丨盐碱地上的绿色梦想——走进黄三角农高区
  原标题:习近平山东行丨盐碱地上的绿色梦想——走News.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