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从习近平的信中“见人、见事、见情”
“全家‘福安’、 一生‘长乐’”,这句巧妙嵌入两个福建地名的新春祝福语,成为福建当年最流行的拜年语。它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的回信。
潘维廉,美国人,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任教,是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
2018年底,潘维廉出版新书,从一个长期在华生活的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中国的伟大变革。新书首发式后,潘维廉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随信寄赠了这本书。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潘维廉教授回信,祝贺新书出版。“你在厦门大学任教30年,把人生的宝贵时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这份浓浓的厦门情、中国情,让我很感动。”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他表达真诚谢意,并表示“我相信,你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你笔下的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
一封回信,传真情,蕴厚意——
时隔2年,正值厦门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之际,厦大师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贺信。
2021年4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表达了对厦大师生的殷切期望——
贺信中指出,厦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希望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给厦大留下殷殷嘱托。
“见字如面”。在书信往来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一个个细节“落笔”,“见人、见事、见情”。
“那些人”
民生无小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书信里,他牵挂最多的便是困难群众、青年学生以及无数普普通通的人们。以百姓心为心,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书信中洋溢的拳拳深情。
从小学生到年近百岁的教授、从社区工作者到科技工作者,从少数民族同胞到国际友人……习近平总书记的书信对象不分年龄、跨越地域,以书信的方式同人民群众交流互动,问学习、聊工作、拉家常、话变化、谈感受、叙情谊。
“重阳节就要到了,我祝你们、祝全国的老人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我向你们、向全国所有劳动模范、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六一’国际儿童节就要到了,我祝你们节日快乐!祝全国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2017年,我又收到很多群众来信,其中有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乡亲们,有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有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也有南开大学新入伍的大学生,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这样说道。
“那些事”
字里行间,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事、展望未来,点赞优秀事迹、肯定重要成绩、部署发展工作。
“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他这样回信勉励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他这样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
“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王杰班’全体战士、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同学、澳门小朋友和义工老人,给我写了信。我在回信中肯定了大家取得的成绩,也表达了良好祝愿。”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到,“大家跟我说了很多心里话,我一直记在心上”。
“那些情”
提要求,他回信勉励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广大民营企业家、劳动群众、社区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对各个行业发展提出要求、把脉方向。
话期许,他回信勉励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学生、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等学生群体,对青年学子的生活情况、学习成长饱含期许。
谈希望,他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希望他们“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给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希望你们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一封封小小的信笺,既承载着力透纸背的深刻思想、又饱含着心系民生的殷殷期许,习近平总书记的书信,既是抵万金的“家书”、又是重如山的“国书”。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