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西部制造高地 挺直经济强省脊梁

26.11.2015  09:33

时势专论

编者按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对我省“十三五”发展提出目标要求,即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之前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明确了到2020年把我省建成中西部领先的制造业发展高地目标,在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把四川建设成为先进制造强省”又成为一大指标。制造强省和经济强省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如何才能建成“制造业发展高地”,本次专论聚焦这一话题。

本期嘉宾:

徐逢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区域经济专家

杜肯堂: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经济学科组成员

主持人:本报评论员 王付永

四川制造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是什么

主持人:日前,我省印发《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领先的制造业发展高地;到2025年,制造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进入全国制造强省行列,您认为这一计划的主要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杜肯堂:行动计划提出,将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战略资源精细加工、名优特新消费品研发制造基地,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和“中国制造”西部高地。行动计划阐明的主题、主线、方向、重点,指出了四川建设制造强省的总体目标、核心动力和主攻重点。创新是建设制造强省的核心力量,而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亦即“互联网+制造”,则把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创新力量与各类发展要素最大程度地汇聚起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支柱,有利于实现以融合促进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局面。行动计划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等四大重要领域的选择和谋划,既契合国家总体部署,又切合四川实际,富有战略眼光和可操作性。

主持人:怎样理解制造业“高地”的含义,什么样的发展状态才算“高地”?

徐逢贤:理解“高地”的含义不妨参考一下经济强省的有关指标,这次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给什么是经济强省描画了图景:即成为“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区域经济体。无论是制造业高地还是制造业强省,其实都是经济强省体系下的一个重要载体。制造业高地必然要求相关制造业体系规模大、能力强、有竞争力。这就需要相关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甚至实现局部领先世界的局面,形成一批重要产业集群、行业龙头企业,增强区域辐射力、产业影响力以及技术支撑力。

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制造业高地要在区域、全国和更广的空间成为高地,才能体现其“高地效应”。因此,建设制造业高地,须用更高的视野来推进技术进步,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全球资源要素,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当然,“高地”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四川经济体来说,和相关、相近的产业领域相比,这个高地也不能是“突兀”的,如果局部领先、系统落后,局部领先的这个基础就不会牢固,所以建设制造业高地,也不要忽略对其周边产业生态的培育,也许这些产业之间看似没什么关联,比如发展轨道交通和一般加工制造业,仅从局部产业关联上看似没什么直接联系,但从一个经济体的生态视角看,他们又是一个可以相互影响的整体。所以,建设制造业高地,一定要从整体上推进,让局部优势建立在不断生长的整体之上;另一方面,和其他地区相比较,这个“高地”又应该是绝对的,既体现在技术精度上,又体现在规模影响上,只有和其他地区存在高度差,才能很好发挥制造业高地的扩散效应、汇聚效应和引领能力。四川制造业要在中西部突围,就至少需要保持和中西部省份之间相关产业的高度差,如此我们才具有排他性优势。同样,四川制造要行销全国、全世界,取得比较优势是前提,如果在技术、质量和规模上具备绝对优势,这自然是四川制造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制造业高地必是人才高地

主持人:四川打造制造业高地的路径是什么?

杜肯堂:首先,建设制造强省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三期叠加”的国内形势,经济下行的内部压力,信息不对称或急于求成的情形都可能出现;受追求规模、建设惯性影响,一哄而上、盲目布局的现象也可能发生。因而要强调协调行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行动计划》上来,统一到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上来;二是细化分工,紧密协作。制造业是一个分工细密而又联系紧密的庞大系统。我们要在《行动计划》七大工程、十大领域谋划基础上,进行产业细分、市场细分和空间划分。再用产业协作、技术协作、区域协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将各主体、各要素联系起来;三是抓住两头,关照全局。制造业是一个多元要素组合、多种矛盾汇集的经济综合体。制造业中有许多“两头”,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与初级加工、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工业强基与智能制造等,“两头”都要兼顾好,千万别抓了一头丢掉另一头。中央在“十三五”建议中,将“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与“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并列、并重,给我们提示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和统筹方法把各种关系处理好。

徐逢贤:制造业高地必是人才的高地。四川要打造制造业高地,就要在全球范围广纳英才,用全球化视野来布局一切资源要素。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培养壮大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师与技师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性服务人才四支核心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形成创新型人才集聚效应,不断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产业环境。

筑牢建设经济强省的根基

主持人:建设经济强省和打造制造业高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应如何理解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杜肯堂: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近现代历史一再证明,世界强国的兴衰,中华民族的崛起,无一不与制造业的支撑息息相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格局正在重塑。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尚未过去,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反思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力图恢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美国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先后制定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制造业厂商联手组建“工业互联网联盟”,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制造业。德国提出“工业4.0”,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结合,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四川是制造业大省,经过艰苦的“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跨越发展,装备制造业在全省工业大盘中占有约20%的份额,在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重型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从战略上重视对这些产业的培育,让制造业做大做强,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繁荣发展,是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徐逢贤:工业就是一个地区的骨骼和脊梁,如果一个人出现骨质疏松,那么就不可能健康成长,如果一个地区的工业出现空心化或者疏松化,那么这个地区的经济就不会强。无论是建设经济强国还是经济强省,一定要先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只有制造业强大了,才能挺直经济强国和经济强省的脊梁。

先进制造业位于制造业价值链的最高端,具有技术先进、知识密集、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等特征,既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四川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抓手。航空航天制造、大型发电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设备以及汽车制造等,它们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创新得以实践应用的沃土。无论是七大优势产业,还是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的发展都是这样。首先,先进制造业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为创新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先进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创新成果最为集中的领域。只有坚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才能筑牢四川建设经济强省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