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发掘出土远古聚落遗址 2000多年前已种水稻

05.11.2015  08:21

建筑遗址

  西昌市佑君镇站沟村发掘出安宁河畔较大远古聚落遗址

  种水稻,住泥屋……2000多年前,在四川省西昌市安宁河畔,古人是如何生活的?11月4日,记者从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获悉,今年10月,文物部门对西昌市佑君镇站沟村一处遗址进行了发掘,找到了一处安宁河畔较大远古聚落遗址,其中发现的农作物所隐藏的“基因密码”,可以帮助缩小遗址的年代的范围,“透露”遗址的大致年代。

  住半穴式建筑

  在凉山州安宁河西岸一个称作“沙坪站”的台地上,水稻收割后的田地中,隐藏着本次发掘的现场。400平方米的遗址,经发现、试掘到联合发掘,前后经历了3年时间才得以重建天日。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这次发掘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院和西昌市文管所联合进行的,属于成都与凉山州的“安宁河流域考古调查”合作项目的一部分。

  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寻到了8座古人居住地。“可以明显看到半穴式建筑。”发掘现场负责人、成都市博物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周志清说。

  周志清已经在安宁河流域做了10多年的考古发掘。此前在距今4000年前的西昌董家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同样的建筑。首先要在地表向下挖个浅坑,在房屋周边打上相应的柱子承重,再砌泥质的四壁。“这种房子在北方很普遍,南方因为潮湿,很少见。”周志清说。

  食水稻小米

  根据出土的石器斧、锛和陶器双耳罐等,他们初步判断这里是一个青铜时期的遗址,距今约在2000多年前。

  在这里出土了水稻、黍、粟(小米)等作物。这些短季植物,生命以年计算,经碳十四检测,可以测定出遗址更加准确的历史年代。

  据周志清介绍,这些植物还没有进入实验室,因此具体的结果还没有能够得出。他说,“这个遗址的时间不会太早,结合之前的一些认定,估计战国到汉代可能性最大”。

  地处西南夷 生活习性大不同

  安宁河流域处于青藏高原东麓的南北文化交流孔道,民族迁徙和文化互动频繁,又是《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邛都”活动的区域,因此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在这里生活的古人,生活习性与成都平原的大不同。和本次发掘地同一时期的成都平原,古蜀人住房已经不再挖坑,而是采取基槽的方式,打柱洞、竖立柱。

  在成都平原发掘的公元前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已经出土了水稻和小米。

  除了水稻和小米,这次安宁河畔还发掘出了大豆。不过这些大豆可不是青铜时代的,而是在南诏大理时期火葬墓中发现的,火葬墓叠加在了青铜时期的遗址上,大豆是在一个火葬罐中发现的。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浩野(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