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全力打造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会议目的地

18.12.2013  16:40

  凉山火把节上烟花绽放

  烟雨鹭洲卫星发射邛泸无边 摄/马金川

  走进位于大凉山西昌市邛海边的国际自驾车营地,房车营位紧邻邛海湿地,每辆房车不仅都能享受到独立的亲水平台,而且近200平方米的生活娱乐活动空间还能为游客提供帐篷体验、烧烤就餐、娱乐休闲等服务;完善的给排水、交流电源、有线电视、互联网接入等设施更能充分满足游客的各项需求……

  不仅是自驾车营地,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持续改善,休闲度假产品日趋成熟,正朝着“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会议目的地”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

  西昌市位于四川西南部,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面积2655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人。西昌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西昌旅游业异军突起。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实现“六年增长五倍”,其旅游总收入从2006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0亿元。今年1至11月,该市更是接待游客超过1750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收入97.40亿元,同比增长25%。

  近年来,西昌市紧紧围绕打造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会议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节点门户、四川旅游发展次中心、凉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高地等五大战略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实施“旅游突破”战略,助推旅游产业二次跨越。

  在此过程中,西昌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旅游产业与文化发展、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行业促进、市场推动、文化提升”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推动旅游产业的持续跨越发展。

  为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机制,西昌市制订出台了《推动旅游产业实现二次跨越的二十六条意见》,将每年1000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旅游企业税收贡献奖、宾馆酒店上星扶持奖等奖项;同时实行“一个旅游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个班子服务、一套推进措施”的“五个一”责任体系,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组织实施到位、跟踪服务到位。

  自2007年以来,该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0多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起与旅游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先后改扩建西昌火车站,有效提高铁路客货运载能力;实施西昌青山机场改扩建,建成青山机场一类航空口岸;升级改造国、省、县三级道路,基本形成了“一环两竖五放射”的公路网主骨架;打通十余条城市断头路,有效提高城市交通通行能力。与此同时,还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亮化、绿化、美化、供排水、环卫等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得到大幅提升。

  结合自身实际,西昌市重点打造“四大板块,4×3”的文化旅游主体活动,即把一年分成冬春阳光之旅、阳春踏青之旅、民族风情之旅、风情美食之旅四个版块,每个版块分别由文化体育主体活动、乡村旅游、特色艺术节三个方面的活动内容构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昌旅游品牌。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西昌市探索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文化提升”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无到有地成功打造出茅坡樱红、桃源农庄、荷色生香等乡村旅游十六景,实现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的有机对接。

  在旅游产品打造方面,西昌市除了大力提升邛海公园、卫星发射基地等传统景区外,还成功开发了邛海湖湿地宣教中心、柏栎度假酒店、烟雨鹭洲湿地公园、自驾车营地、湿地鸟类科研站等一大批度假旅游和科考旅游产品。

  一系列扎实举措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了西昌旅游的长足发展,今年的彝历年就是一个最好的缩影。节日期间,“中国—西昌首届风情美食旅游节”、排舞大赛、“第二届中国西昌知青艺术节”、原生态实景歌舞《彝山-彝韵》表演、青少年儿童跆拳道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吸引了各地游客热情参与;而开业不久的南红玛瑙城开城更是吸引到来自上海、北京、苏州、杭州、成都、云南等地的众多爱好者……据统计,7天节日期间,西昌市共接待游客58.73万人次,同比增长9.26%;自驾车3.54万辆,同比增长18.38%;实现旅游收入17537.57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