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脉,狠抓痛点,步步为实——西南科技大学稳步推进消费扶贫典型案例

08.05.2020  19:40

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江河绕县过,九分高山一分沟,立体气候灾害多。”这是对凉山州布拖县地貌的形象概述。同省的松潘县,情况也类似,地形分外复杂。在中央扶贫攻坚的时代任务中,西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南科大)对口帮扶松潘县、布拖县,定点帮扶松潘县溜索头村、水桶村、寒盼村,布拖县乌依村。扶贫工作中,学校坚持“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理念,精准把脉当地实际,狠抓“消费扶贫”中的痛点问题,步步脚踏实地,带领着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精准化造血:挖掘活力产品

消费扶贫,首先要让当地有东西可卖。西南科大自接到扶贫任务以来,对两地的经济情况、地形地貌、人员构成、生活劳作习惯等,进行了精细的摸查。品种单一、不成规模、老百姓不懂新技术是第一个“痛点”。学校长期派出专业科研团队,帮助当地老百姓发展传统优势产品,研发市场欢迎的新产品。既抓大,也不放小,因地制宜地推出多项活力农畜产品。

海拔高,温差大,这一独特的气候条件,让学校发现了崭新商机:种植夏秋草莓。经过试种与普及,学校果树专家团筛选出5个品种,填补了国内夏秋无草莓的空档期。截至目前,草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辐射带动阿坝州、甘孜州栽种面积近2000亩,年产量达到5000吨,成为松潘现代农业发展中亮眼的增长点。

雪山香梨是当地从西北引进的优良酥梨品种,但由于栽培技术落后,果实挂果少,外观品质差,部分种植户开始毁树。专家团队从授粉树配置、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绿色防控等各个方面,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品质提升方案。如今,其栽培面积从最初的2亩发展到了1000余亩,年产优质鲜果300吨。

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学校派出蔬菜专家团队,并投资20万元,在水桶村建立了13亩的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引种番茄、水果黄瓜、孢子芥、笋子芥、菠菜、上海青、豌豆、莴笋等蔬菜品种。专家团队从品种选择、绿色生产、设施建立等方面全程提供技术支撑,确保产量和质量双达标,使蔬菜产业成为了阿坝州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藏香猪是当地的传统产品,极有特色,却没产生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学校派出畜牧专家,组成专家大院,专项开展藏香猪产业科技服务工作,在“毛儿盖”藏猪主产区开展了1个祖代繁育场和3个父母代核心群扩繁基地建设工作,目前已选育出标准“毛儿盖”藏猪种猪约300头,主产区年出栏商品藏猪近万头。

溜索头村有养蜂的传统,蜂蜜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只增不减,学校派出扶贫工作队,指导他们把农产品变成商品。2018年捐赠20万元发展中蜂产业,养殖上采取“全村农户参与,侧重贫困户,重点扶持养殖大户”的原则,一年时间,养殖量从几十箱扩展到660箱,产出2800多斤蜂蜜。2020年,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针对中老年人多、劳动力弱等特点,2019年初,学校在溜索头村投资25万元,建立标准化养鸡场,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学校派人组建专业管理团队,聘请溜索头村“致富带头人”2人,全程参与蛋鸡养殖管理。从鸡舍选址规划、建设、鸡苗引进、饲料采购、消毒防疫、鸡蛋销售,逐一熟悉每个环节,“做给农户看,教会农户干,带着农户赚”,当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一年时间,就让村里人人有分红。截至2019年12月底,产蛋量达18万枚。

 

高品质公益:让消费者“自觉喜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很多农畜产品的销售受到冲击,但溜索头村的“白羊羌族高山生态蛋”却是供不应求。京东特卖的阿坝州扶贫馆里,以“展示功能”为主的小店,两个月卖出7600枚蛋;5月份,省生态环境厅工会采购一次性订购6800枚;两个微信群502人,都成了该蛋的“老客户”;4个地方配送点,至少每周要送一次货,每次不低于5000枚;当地老百姓也有消费需求,养殖场直接给他们人均分红40枚,疫情期间共分红11040枚……

  “以购代捐”,最初只是一种公益行为,但溜索头村蛋鸡项目,严格建立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制度,确保产品品质,消费者从“爱心公益”变成了“自觉喜欢”,让蛋鸡项目实现了真正的可持续化发展。

  近年来,西南科大建立了由“校领导直抓、百名专家入村指导、驻村干部带头干”的稳定工作模式,辟出专项资金,确定了“实际、实在、实效”的工作思路,不仅转变和提升了当地百姓的经济意识,更帮助他们建立起持续、高效的现代管理模式,以制度保障“消费扶贫”的纵深拓展。

学校利用农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优势,组建了百名 “三区科技人员”、“科技扶贫万里行”科技特派员队伍,长年在田间地头开展培训,送技术下乡,有效确保农特产品优质生产。学校开办“农民夜校”,既让农户们掌握实用技术,还了解理论知识,锤炼有效对接市场的能力。如在“毛儿盖”,专家团队培训了500余名养殖户,推广生态养殖新技术4项,发放资料1000余份,带动40户农户生态养殖,建立了良好的生产销售网络体系。在溜索头村,他们致力于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引领作用,成立了村集体所有的专业合作社,组建起专业管理团队,制定出《溜索头村集体经济财务及人员管理制度》,通过科学化管理和制度化约束保证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性。

 

实效性营销:竭尽所能畅通渠道

把好东西卖出去,是一门技术活儿。既要借助现代技术优势,更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在这方面,西南科大可谓“挖空心思”“竭尽所能”。

   

  “互联网+”,多管齐下。

  生态鸡蛋,在京东商城颇受好评;夏秋草莓,有网络公众号详细推介;连续6年,由老师带领近20名学生,组成科技扶贫团队,利用暑假时间到现场拍照配文,进行农畜产品的微信微博推广;跑山鸡采购微信群,邀请厨师上线,定期推出实用菜谱和直播教程,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生态鸡蛋微信群不断扩容,消费者直接下单……同时,学校还利用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对当地百姓开展专业培训,累计为布拖县、松潘县培训电商从业、乡村旅游等1000余人次,不断提升了贫困地区优质消费品的生产供应和服务保障能力。

   

线下营销,频出“新招”。

藏香猪产品特殊,学校帮助成立了专业公司运营;九寨沟、黄龙风景区,我们的产品摆上了旅游消费产品专柜;全省的创新创业大赛,我们的农产品推广创意夺得金奖……

以购代捐”,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止。结合学校食堂采购、教职工福利发放、教职工慰问等工作,学校后勤集团、校工会、部门二级工会,多方联动,以购代捐,优先采购来自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并在校内超市设置贫困地区产品销售点,在食堂开设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售卖窗口。从2017年至今,学校后勤集团、学校工会等部门每年购买近200万元的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畅通了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疏通堵点”,想得更细。

2018年刚到布拖县乌依村时,扶贫团队深感“无奈”,当地人的商品意识“几乎为零”。经过考察,学校确定帮扶一个跑山鸡养殖项目,却无人敢接招。后来在学校承诺可以帮助销售的情况下,一位村干部牵头,养殖1000羽鸡苗。但半年后,跑山鸡出栏时,他们却等着学校去收购,遥远的距离极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学校只好指导他们“由近及远”,主动对接市场。村里方圆几十公里,连一个小卖部都没有。学校先期投入10万元,在村上建立“自强超市”,扶贫干部带着村民学会运营,逐渐树立起当地老百姓的商品经济意识。2019年6月,移交给乌依村村民自行运营,月营业额万元以上。

溜索头村所在的白羊乡距离县城300多公里,乡上没有银行,合作社在就近的北川县片口乡办理对公账户。当地快递业务成本极高,学校派出的工作队就向四川省邮政管理局求助。四川邮政管理局高度重视,协调绵阳市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邮政管理局到溜索头村召开现场办公会,彻底解决了白羊乡快递业务需要先到县城周转的历史,极大的降低了农特产品的销售成本。2020年,学校又投入12万元,延伸了村上的生产便道。

   

全面发动,人人“代言”。

一方面,学校利用校运会、工会活动、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辟扶贫产品销售、宣传绿色通道,展示推介扶贫产品,提高销路。另一方面,帮扶干部带着村民培养“人人都是销售员”的习惯,在外务工的,在家走亲访友的,都不忘带上家乡的特色农畜产品,成为家乡的“代言人”。

(吴安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