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大人】邢国风:充满诗意的科研路

26.03.2019  00:31

      绵阳市首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8年考入绵阳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一直担任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肩挑日月, 之所向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邢国风有着科研人员的拘谨与严肃,不爱交际,喜欢安静。他名字中的“国风”,取自《诗三百》中的“国风”。人如其名,邢国风喜爱诗词,常在逢年过节时给亲友们发一两首小诗,以托情谊;爱看书、喜看戏,这使得邢国风自然地带了几分文人之气,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融合,相得益彰。作为我校小麦育种科研的前辈之一,他时常用八字箴言来要求自己——忠诚、责任、良心、情义。他近三十年的科研生涯,与我校“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精神有了完美地契合。

邢国风,1950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虎条镇的一户农民家庭里。少年的邢国风比大多数农民家庭的孩子要稍显幸运,他从小就接受教育,直到初中毕业。初中毕业时因为文革,邢国风作为知青回到了家乡。到19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邢国风考到了当时的绵阳农学院。

对于专业选择,邢国风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对农村、农民、农业有着很深的情结。”生在农民家庭中的邢国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时的农学专业,从此,他与农学难分难舍。

在校学习期间,邢国风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专业知识,这也为他后来从事农学里的小麦育种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毕业以后,邢国风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顺利留校,并在这里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小麦育种生涯。

宝剑 从磨砺出

搞作物育种科研很艰苦,风雨田间;且出成果的周期很长,从配组合到审定品种,最顺利也需10年。因此,要不怕艰苦,耐得寂寞。”邢国风说。也因为如此,邢国风被育种基地周边的农民戏称为“拿工资的农民”。

在邢国风心里,选育出好的品种,就是他日日的期盼、夜夜的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形象概括了邢国风的科研工作环境。敬业、执着、吃苦、拼搏,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工作精神。

清晨下地,很多时候下午两点才能吃上午饭;午后两点下地,不少时候晚上八点才回基地。成千上万的育种材料,播种、田管、收获、清理。成千上万的育种材料,将不同的亲本进行杂交、观察记载众多的性状、选择、鉴定、评价众多的单株和品系、纷繁的室内考种和计划……

三十年来,育种基地就是邢国风的家。烈日炎炎,他在田中,皮肤被晒得一层一层地脱皮,一天下来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刮风下雨,不少时候打着伞他也在田中,衣服湿了,回去才换。冬天,厚厚的白霜,脚都冻僵了,他还在田中。

曾经有个冬天,他到新都去看试验。新都农业局的同志陪他骑车去乡下试验地,他不小心跌进了一米多深的水渠里,几乎冻僵了。农业局的同志都劝他休息,恢复了再去看试验,可他换了衣服马上便去了试验地,结果患了重感冒。还有一次,他和助手到外省出差,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他们背着两箱方便面,从四川吃到贵州,从贵州吃到云南。

他对助手和学生,都是和气可亲,不保守、不应付、不马虎、不粗暴,细心讲解,耐心指导,亲切关照,并给他们讲要做好事业必先做好人的道理。他带的学生,都能熟悉自己实习的工作,都能进行简单的田间试验,都能写出较好的毕业论文。

科研工作最大的困难就是科研经费不足、设施设备欠缺。我校小麦育种经费紧缺,当初每年只有几百块钱,近几年虽然绝对数增加了,但相对于其它同类科研院所,我们在同等规模、同等内容、同等成效的情况下,经费只有他们的五分之一。我校缺乏自有的、固定的小麦育种基地和晾藏、加工、烤种等设施,以致育种先后辗转绵阳涪城区高水村、三台县刘营农场、绵阳涪城区塘汛镇8村、绵阳涪城区龙门镇香社村“游击”奔波。尽管如此,邢国风所在的小麦育种组仍然以“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精神,培育出一个又一个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

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琐、枯燥、艰苦的守候了三十余年,也磨砺了三十余年。

苦中作乐诗 言志 心有明月照风霜

育种基地的生活条件很差。一间十几平米小房子,一台蜂窝煤炉,那就是邢国风的“”。可是他不觉苦,不觉累,依然乐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热爱育种事业,且常常以诗取乐、以诗言志。

塘汛基地育种时,那个基地只有邢国风一人。他曾连着一个星期都吃萝卜丝佐稀饭。终于,他馋得不行了,便上街买回一斤肉挂在门后准备第二天解解馋,可第二天起床一看,肉已经被老鼠啃得差不多了。他不但没生气,反倒还写了一首打油小诗用以自嘲:“好久不沾油半点,上市买得肉儿还。挂在门后犹未煮,老鼠先生占了先。还是萝卜香又辣,也可解我三尺涎。

有朋友对他说:“你那工作又苦又累又寂寞,怎么不换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他没直接回答,却以自填词《卜算子· 咏月》作答:拂晓迎君归,傍晚送君到,千古如初夜夜来,只为琼霄俏。未染一颗尘,依旧清光照,虽是孤天寂又遥,总把冰心抱。

还有朋友对他说:“你那工作十年八年都出不了成果,有什么意思?”随后,他又做作《七绝追梦》一诗:立身自乐田间道,追梦常成麦浪诗。一样前程风带雨,千般归宿爱含痴。以表决心。

退休重病时,他曾作一首《忆秦娥·惜春》:春难歇,辞行何必匆匆色?匆匆色,雨濛归路,暮沉乡宅。一树梨花飘如雪,欲留难愿悄悄别。悄悄别,谁来相送,云中寒月。其中含有多少的留恋,又有多少的忧思。

放弃 有遗憾却无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重新兴起“文凭”风潮。很多人成天补习、培训,考文凭,但邢国风没有,因为他理解刘碧贵老师的心意:“她也只是个中专生,我们是她的骨干,她是不愿意我们分精力的。”邢国风不是没有能力去学习去考文凭,他小升初,是全县第一名;1978年恢复高考,他以一个回乡的初中生参加高考,取得了高出录取线30分的好成绩;毕业时,他因达到四川省教委平均成绩必须高于90分的学生才能留校的标准而留校。他没有花那么多精力去挣文凭,是一种舍弃,是一种忠诚。他不遗憾。

他把多数时间都耗在小麦育种工作上,对远离单位的家和孩子们就疏于关照和培养。特别是孩子,没能读到什么好点的小学、中学,没能挣到什么学历和文凭,他有遗憾。他因工作正忙,祖父去世也没能回去吊丧。他有遗憾。他因艰苦和超时间的工作,落下了二三十年难以治好的胃病和枯槁之身,他也有遗憾。但他回顾自己的作为,抚摸自己的良心,又从中得到一些安慰。

当年推广面积超一千万亩的绵农4号,曾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当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农业组申报了40个项目,获奖只取16个项目。绵农4号评到20位,因支持和宣传不到位等种种原因未能获奖,他很遗憾。但他又说:“获奖不说明本质的问题,本质问题是因为我们这个品种好,它为生产,为农民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感到欣慰,感到自豪。

(郭鸿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