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西南科大人】王俊波: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奋进

24.09.2022  07:20

编者按:七十年峥嵘岁月,积淀精彩弦歌;七十年波澜壮阔,抒写锦绣华章。建校肇始,一代又一代西南科大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艰苦环境中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淬炼铸就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精神,造就了今天办学层次完善、社会声誉良好、办学特色突出的西南科大。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精神的动力是永恒的。本栏目发布《龙山薪火》丛书教师篇中部分德业双馨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展现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教书育人的的精神追求和情怀,盼薪火相传。


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校工作。

从事激光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加了国家“863”等科研项目30余项,成果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机电部优秀科技青年,国家高技术863 激光技术领域先进个人,重庆市、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历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4研究所所长,西南科大党委书记,政协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高技术某专题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物理学会、光学学会、重庆市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第四届科技顾问团顾问,国防科技CCD图像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 (简称“中科院”) 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无论是退休之前,还是退休之后,只要有时间,王俊波教授都喜欢到学校东区的中心湖边走一走。湖边风景如画,师生、游人不断。王俊波与西南科大的关系,也如这中心湖般——时间不是最长,但在西南科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却是极重。

自2004年调任校党委书记,到 2016年卸任领导职务,再到2019年退休,王俊波在西南科大工作了整整15年。这15年,西南科大跨越升级,快速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主战场,实现国防科工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面完善了办学层次;在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务实有效的对口支援帮扶中获得长足进步……

在退休感言中,王俊波深情地表示,在西南科大工作的15年,“是一种福分”。回望学校发展的历史,我们知道,这种福分,是双向的。无论是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王俊波教授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贯穿了一生,并最终与“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精神交融,辉映着他豪迈豁达而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

要读书更要增才干

眉山青神中岩寺,始建于东晋,彰显于唐、宋,早期为著名佛教圣地,传说是十六罗汉之第五罗汉诺巨那尊者的道场,古与峨眉山齐名。“岩壑胜景,不减峨山”,有“先游中岩,后游峨山”之说。少时的王俊波,便是生长在这钟灵毓秀之地。

王俊波2岁时随母亲到犍为县孝姑镇生活了6年,在8岁时又回到青神县城就读于青神学道街小学。在他幼时的记忆中,小学、中学的老师们对他有一种特别的关爱。

1974年高中毕业后,王俊波也与当时的城镇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去了青神县南城公社十三大队五队。他的父亲当年在那里开展过土地改革,当地许多乡亲都认识,因此大家都很照顾王俊波。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的知识,丰富锻炼自己。先后担任过生产队的记分员、植保员、大队育种员,还在“学小靳庄”过程中参加了“南城公社业余文体队”,还作为青神县宣传队的

一员参加了乐山地区的文艺汇演。期间,他还接受了成都体育学院大球系和武术系开门办学的指导,这一经历与他后来担任四川省篮球协会副主席不无关系。

1977年9月,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全国,王俊波一边代课一边备考,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他攻读不怠,“我要读书”的信念促成他在本科毕业时直接考取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成电”,现电子科技大学)激光专业的研究生。在那里,他开始了激光通信、激光在大气中传播时各种效应的研究。1984年毕业时,当时成电留校名额有限,而他从曾是他高 中物理老师,后在成都气象学院任教的老师处得知,气象学院需要教师且出国留学名额较多,他便想去成都气象学院工作。后来成电因研究项目需要,加之他在校学习期间的良好表现,同意其留校工作 。这也就改变了他的人生规划,乃至今后的人生轨迹。

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这一天王俊波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能在第一个教师节这一天光荣入党,王俊波认为这是研究室老师的关爱和引导,更是时代赋予他的责任和他应有的担当。

跟院士专家们学习本领

采访时,王俊波回忆起许多让他记忆深刻的往事。

他在硕士论文开题调研期间认识了安徽光机所的龚知本院士,并在随后的科研学术生涯中一直得到龚院士的指导和帮助。他硕士论文实验是在腾格里沙漠完成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激光大气通信系统在沙尘暴天气下的可靠性。一个多月的实验让他领略了获得可靠数据的艰辛。二氧化碳激光大气通信系统是由其硕士生导师冯志超带领的团队进行的特色优势科研项目,他留校后参与的工程试验项目是在天津、青岛做激光通信试验。作为有线保密通信的补充,他有机会参与了960路激光大气通信机论证,负责接收系统方案的制定。美国开展“星球大战计划”后,李幼平院士牵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电子科技大学中进行了强激光大气传播效应研讨,这是他承担国家高技术863激光技术领域项目研究的起点。

在从事863激光技术领域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王俊波这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得到了陈能宽、马祖光、杜祥婉、李幼平、龚知本、姜文汉等院士专家的亲自指导。每年的年终课题总结时的“对事不对人”;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时的“刨根究底”;项目进度协调时的“相互协调”;尤其是他们身上那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

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学家精神,令王俊波受益终生。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王俊波在刘盛纲院士的指导下,前后用了八年时间完成了博士学业。正是这漫长的博士求学历程,让王俊波沉淀了自己多年以来的知识体系,精进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理论。他相继担任了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211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俊波说,参与电子科技大学

211工程”方案论证和制定时,学校专家教授对学科专业和学生教育的思考,对他认识中国高等教育以及高等学校特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分管学生工作让他对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协调华为公司与中兴通讯以及各电子研究所对学校毕业生的人才争夺,让他深刻感受到高校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极端重要性。2001年,信息产业部调王俊波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4研究所所长。他到任后国防科工委领导对他的谆谆教诲,以及后来3年科研攻关的攻坚奋斗,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要融入国家发展主战场,解决国家急需,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是真正有所作为。

在电子科技大学学习工作的20年和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4研究所工作的3年,让他与各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更从思想、学术、管理方面锤炼了王俊波,成就了他执着、刚毅、平易近人的性格,培养了他敏于学习、勤于思考 、善于协调的能力。大大地拓宽了他随后在西南科技大学工作的眼界。

赴任西南科大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1999年,位于绵阳的西南工学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2000年8月23日,教育部批准组建“适应中国科技城建设需要、实行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的新型大学——西南科技大学。

2004年,王俊波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调回四川工作。省委负责同志给王俊波打来一个电话,向他介绍了在中国科技城绵阳正办得如火如荼的西南科技大学 ,希望他到西南科大。此番通话激起了王俊波的一段回忆。早在2000年,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落实李岚清同志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应办好一所理工大学”的构想 ,组织科技顾问团人才组的专家进行论证时, 王俊波就参与了此次论证。他回忆起吴坚书记站在山头,指着山下的一片农田往下一挥手说“就这一片土地将是新校区”;他记起当时落实“适应中国科技城建设需要、实行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要求时,专家们对中国科技城新兴大学的期望。这是他与西南科技大学不解之缘的开端。之后,王俊波对这一所结缘已久的高校萌发出新的好奇,于是找了一个寻常工作日,悄然来访。而这一趟“私访”,让王俊波感到分外欣喜。他看到,虽然建校未久,但学校已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象。他了解到,学校师生上下齐心,艰苦奋斗,在中央各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王俊波坚定了赴任西南科技大学的决心。2004年10月10日,王俊波正式担任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定下了这段龙山脚下、龙溪堰旁的西南科大情缘。

兴特色    谋发展    内外兼修

初上任的王俊波,对学校的办学体制特色给学校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有深刻的体会,对省委领导“不要新瓶装老酒”的要求和学校在中国科技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加深理解,他由衷地希望能与同志们一道将这所大学办好、办强。

在王俊波的眼里,当时西南科技大学的发展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他说:“国家集中力量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科技城,越来越丰富的科研与教育资源正在向西部地区倾斜,建设与科技城发展相适应的西南科技大学是学校发展“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契机,可谓得天时。学校所在地绵阳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 、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18家国防科研院所,有长虹、九洲等实力雄厚的企业,有绵阳市委市政府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倾力支持,是谓地利。而说到‘人和’,首先是学校老师和干部坚持“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精神,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了事;再有是各级政府部门和联合办学董事单位对学校发展寄予厚望,并大力支持。同时,学校与清华大学有不解的情缘;中国科技大学在对口支援中给予的有力帮助。” 王俊波说,学校特有的优势让兄弟高校的领导羡慕不已,他当时感到没有理由不让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用好天时地利人和上,王俊波记忆深刻的事情有好几件。

在推进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王俊波第一个解决的难点,就是学校“骨骼长得好,但肌肉不发达”的问题。学校具备良好的政策优势和办学体制特色,急需的是提升干部素质和团队的整体水平以提高学校发展质量。学校先后分批派出多名干部出国学习。这一轮培训,让王俊波及同事们了解到在“以学生为中心”和 “按章程治理学校”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其效果之一是学校进一步放开本科生转专业限制,彻底放开推荐免试研究生保研外校的资格。两项举措深得学子的心。对于第二项措施,当时学校内部有较大的争议。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这会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本科人才流失,学校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面对质疑,王俊波的回答是,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他希望大家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回答“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如何选择?”学校最终达成共 识,通过了这一决议。效果之二是引发了学校管理者们对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与此同时,学校开始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调整了校院两级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学院拥有办学自主权。这一举措在校领导班子统筹学校发展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激励着各学院自觉争创一流,从而推动西南科技大学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学校的发展方式上,王俊波说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国防科工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西南科技大学。学校的发展必须融入国家建设主战场。长期从事国防科技研究和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4研究所所长的经历,加之绵阳的科技环境,让王俊波萌生了把学校带入国防科技领域的想法。他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派到学校任副校长的楚士晋同志一起,联合省国防工办史志能同志,开始了连他们都不太自信能成功的争取。他分析指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已有的合作是争取“委省共建”的基础,“致力于释放中国科技城的科技潜能”是开展“委省共建”的出发点,“更好地服务国防军工战线”是进行“委省共建”的着力点,目标是在国家国防科工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的过程中构建军民融合体制机制 ,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他们的想法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国防科工委领导的高度认可。借助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机制,西南科大终于在2006年年底成为四川省首个“委省共建”高校。随后,借助这种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学校又成功获得博士点建设单位,最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争取到教育部、四川省共建高校。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学校的挂牌成立,也彰显了“委省共建”体制给学校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学校教师自豪地把这些成就称之为学校发展历史中的第三次跨越。

面对新的时代浪潮,特色就是生命,特色铸就未来。王俊波带领学校抓住国家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机遇,进一步拓展了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理念和领域,通过广泛联系国防科技系统,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和人才的优势,推进了联合办学体制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持续推进优质人才资源共享,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联合办学董事单位聘请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指导和参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并通过共同指导和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共建单位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也为科研机构、军工企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初步构建了“释放科技潜能”的平台。二是实现先进实验室资源共享,科研项目和经费大大增加,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条件,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国防军工战线”的能力迅速提升。三是在优势学科专业资源共享的同时,增加了优秀文化资源共享,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三线建设精神等优秀文化血液植入学校肌体,丰富了学校大学精神的内涵,成为西南科技大学不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之源。学校进入了以国家需求为引导的发展轨道,为学校建设带来了空间的扩展,构建起更宽广的舞台。

001”号学员的“”故事

除了事关学校前景和方向的大事,还有很多“小事”也值得一提。

弥漫着氤氲气息的中心湖,在龙山脚下,以龙溪堰清澈的水为体,从当初的一个简易的运动场蜕变而来,自2007年竣工后,便成为教师和学生休憩的场所。大面积的水域与绿植形成了调节气温湿度、净化浮尘的绿肺,是我校展望美好未来的生动标识。这个湖的修建,就是王俊波坚持环境育人理念,在很多质疑声和反对声中,不懈地解释,最终由学校审议通过的。

西南科大驾校的开办,也是王俊波极力促成的,他说这是他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的一次尝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和教师们报考驾照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考虑到社会上的驾校五花八门,鱼龙混杂,收费不明且容易出现人身安全隐患,王俊波提出,将学校某学院简陋的驾校扩充改造,高质量高水平建立一所驾校。王俊波还报名成了驾校的“001”号学员。西南科大驾校挂牌开办之后,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收回成本,同时也给无数的同学和教职工一个安全规范、方便学习驾驶技术的机会。

学校后山又被老师们称为“后花园”,初衷是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的休闲娱乐场所,可以垂钓、赏花、摘果、品茶、用餐。王俊波说,他当初的设想是“春要看花,秋要收果”,让老同志们和教师学生有充满自然气息的休闲之所。种种细微的举措,实实在在地提升着西南科大师生们的幸福感。王俊波认为,一所好大学,不仅要有高超的科研教学水平,更要让大家都发自内心地喜爱这所学校,要让师生们在建设学校、奉献学校的过程中有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这便是他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和谐校园,要把学校建成“师生员工奋发成才的田园 、工作学习的乐园 、精神的家园和生活的花园”的目的所在。

2016年10月9日,岁满甲子的王俊波从校党委书记职务卸任。回望在西南科大担任领导职务的十二年,他深感欣慰:没有辜负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自己的信任,没有辜负西南科大师生对自己的期盼,本本分分地带领着西南科技大学稳步向前。

访谈过程中,王俊波老书记诙谐风趣的言语、豪迈乐观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大家心中。在访谈接近尾声时,他忆起一段尘封的往事。那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学校一方面有条不紊地抗震救灾,同时尽最大努力保证毕业班同学毕业离校。在学位授予仪式上,一名学生拥抱王俊波时,轻轻拍着他的后背说:“王书记,坚强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反过来安慰他的话,差点让他情绪破防,眼泪也涌了上来。师生们在逆境中的坚强乐观、奋力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这就是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西南科大人,这就是“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人!选择西南科大,此生无悔!

(顾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