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大人】张志呈:爆破专家的“工兵”态度

27.09.2018  20:26

个人简介:教授,先后担任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非金属矿系副主任、非金属矿研究所副所长,为西南工学院首批学术带头人,曾任中国爆破协会理事,1995年5月被西南工学院(现西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1995年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1998年被聘为美国自然科学研究会协会顾问( 1998年6月退休)。长期致力于工程爆破理论、方法技术及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的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主编教材和专业书籍多本,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公开发表论文约200篇。所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或省部级奖项16项,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3个、发明专利1个。

生命不息科研不止

2018年7月,张志呈教授这一生的第十三本书终于拿到手里了。88岁的张志呈捧着这本沉甸甸的《地震及宏微观前兆揭示》,心中的喜悦映在脸上,但他却欲言又止。这本地震防御的书,终于了了他40年来的心愿。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造成二十多万人死亡。这一年,张志呈刚从新疆转到冶金部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矿山研究所工作。张志呈亲自见证了这场毁天灭地的大地震,和他一起工作的20多个同事以及一位几十年的老同学都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生命。张志呈切身体验了地震的残酷,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决心研究地震防御,并且要在这方面做出成果,减少老百姓的伤亡。为了纪念5.12地震十周年,张志呈还设计了一个简易方便的自然地震预警装置,让普通人家能第一时间察觉地震,作出合理选择来应对地震,及时逃生,“只要对大家有好处,我就要去研究,我已经送了一个防御装置给绵阳地震局了,虽然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但当地震来临时,可能这种简易的办法也能救人一命。

为什么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本书才终于编写完成出版?答案蕴含在张志呈的人生经历中。张志呈其实是一位享誉中外的爆破专家,从事爆破工程和控制爆破教学以及科研工作60多年。关于地震相关知识,是在他退休后才开始研究的。张志呈总说:“我只要还能动,只要还活着,就要学习、研究。

退休后这些年,张志呈一边搞研究,一边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别人搞爆破。80多岁时,张志呈还奔波于各个矿区做技术指导。他常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就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使他人受益、使国家受益。耄耋之年的张志呈,看起来像70来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张志呈和老伴单独住一起,因为老伴不愿意请保姆,所以张志呈在每天照顾老伴、做家务的同时还要抽时间搞科研,生活还是和年轻时一样充实。“虽然忙了点,但全身心投入这些事情,尤其是科研中,我就会忘掉年龄,干劲比不少年轻人都要强。”张志呈透露自己的年轻秘籍是:每天做家务,上六楼下六楼锻炼身体;遇事乐观,不喜不悲;爱吃红薯,自己种菜,饮食健康;退休后潜心科研,逻辑思维保持清晰。

张志呈退休前就出版了4本与爆破相关的书,但没想到退休后的张志呈更加“高产”,笔耕不辍,20年的时间里就出版了9本专业书籍,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的势头。活到老,学到老,张志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践行者。在张志呈家,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书房,大大的落地书柜里,分门别类码放着成捆图书,书桌边地上还有好几平方的书堆得老高。看过张志呈的“战场”后,会让人对“学无止境”这个词理解得更加深刻。

扎根边疆潜心爆破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1930年3月,张志呈出生于四川梁平(现重庆梁平县)山区农村,童年的他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成长。苦难没有打垮他,反而缔造了他不怕吃苦、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学时张志呈本就有机会成为人民教师,但走上教师岗位却在几十年后。

1951年6月,在万县第一中学上学的张志呈得到了川东行署提供的川东师范学院师范生名额,张志呈果断选择了拒绝。那时候正值抗美援朝,国家迫切需要科技人才,从小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导的张志呈更想学习理工科专业。他说:“人弱国弱,人强国强,我从小经历了抗日战争,民族苦难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国家的强大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努力。古人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一直记在心里。”之后,在学校物理老师推荐下,张志呈考进了重庆大学矿业系。

岁月荏苒,如梦似幻,当时百般艰难,再回首,已是飞渡千山。”1955年,因国家院系调整,张志呈被分派到昆明工学院,毕业后又被分配到新疆有色局可可托海矿务局工作。和他一起被分配到新疆工作的同学有11个。那时候,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有机会去往边疆,大家都以此为荣。这一去,张志呈就在新疆待了20年,其间回重庆老家的次数,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刚进入矿务局工作,每个人都得参加为期一年的实习,学习各种采矿方面的技术。在技术落后的那个年代,采矿这个行业的安全得不到完全保障。尽管早就听闻不少矿工因为瓦斯爆炸等事故在矿井丧失了生命,但他还是没有后悔选择这个行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下井时,意外仍然发生了,张志呈的左手小拇指因为做实验而意外划伤,加上天气寒冷,留下了后遗症,小拇指关节不能弯曲,至今还有伤疤。自此以后,他做任何事都格外严谨认真,真正把安全无小事放在了第一位。在采矿和爆破的60多年的实践中,张志呈先后主持露天深孔爆破500余次,其他类型爆破100余次,600多次的爆破从未出过意外。

因为严谨的态度,张志呈在实习八个月后,他就被新疆有色局可可托海矿务局任命为技术员,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正式开始了科研生涯。张志呈还清楚地记得,1956年1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富蕴县的气温低至零下52度半。他经常顶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在室外做实验,补充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炸药爆力修正系数,并虚心向前苏联专家请教。12年间,光是笔记就写了45本,这为他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在工作上认真细心,每每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记下来,反复思考,并参照别人处理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在新疆,他一干就是二十年,诚诚恳恳,毫无怨言。

教育生涯实践为先

1981年7月,张志呈被调至西南工学院非金属矿系任教,从此与西南科技大学相伴而行。直到现在,张志呈还经常到学校逛一逛。在长期的科研及生产实践中,张志呈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他的课堂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先进。从来学校到1998年退休这期间,张志呈自编了98万字的教材,主讲了爆破工程、凿岩爆破、控制爆破、爆破原理与设计、采矿方法等课程,同时还继续着他钟情的科学研究。

张志呈重视实践,一直把实践放在第一位,在他看来,光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校期间,他革新了多种缓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及工艺,创立了3种岩石分级方法,解决了多项采矿技术的关键问题。他研究的项目中,有多项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例如,1997年5月鉴定通过的“切槽爆破的基础理论与扩大应用范围的研究”,被专家们评议为“系统地完善了切槽爆破的基础理论,创新了切槽爆破的理论机理,该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对待工作,他从不推辞,俨然以一个“工兵”的态度主动承担任务。1997年4月,67岁高龄的张志呈甚至在一个星期内跑了五个不同的地方,其中两个地方距离学校500多公里。那时交通不便,他日夜兼程,吃住都在车上,提前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退休以后,张志呈依旧是拼命地工作,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一个功成名就、一大把年纪的老人,这样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张志呈坦然地说:“我既不为名,也不为利,就想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事,为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做一点贡献。因为我是学术带头人,不搞科研怎么带头?”张志呈低调、淡泊名利,从没想过要得到多少,用行动阐释“蜡炬成灰泪始干”。

1995年,张志呈入选了学校首批学术带头人,在职的时候由于教学和科研的强度都很大,所以很多想撰写的书籍都只能等到退休以后。他经常提起自己是学术带头人,就算退休了也不会变。所以从1998年退休到现在,张志呈一直坚持学习与研究。这期间,他出版了爆破相关的书籍8本以及先前提到的《地震与宏微观揭示》,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5个,以第一发明人获得专业证书,实用新型专利3个,发明专利一个。这样的成果不管放到哪个阶段,都令人惊叹,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就满足,而停止科研的脚步。88岁的张志呈还在科研路上,永不止步。

(郭鸿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