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大人·三八女神志】李晓凤:在西南科大浇灌艺术之花

05.03.2019  02:03

李晓凤,西南科技大学京剧小组创始人、京剧社指导教师,曾任职于西南工学院(现西南科技大学)团委、后勤集团。曾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京剧演出、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等,并多次获得京剧类表演殊荣。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深刻地塑造了女英雄江姐的高大形象,歌颂了红梅傲立风霜、不畏严寒的精神。许多艺术家都用此剧演绎了江姐的风采,西南科大京剧社指导老师李晓凤,也用她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她对艺术的理解,诠释着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的魅力。很多熟悉李晓凤的师生,也将她比喻为一支傲雪的红梅。尽管生活给予了她种种磨难,但她依然优雅从容,尤其在西南科技大学这片热土上,在知命之年打开了京剧艺术的大门,用艺术点亮学子们和她自己的人生……

多舛人生掩不住天生好嗓

李晓凤1950年出生于北京,父亲从事建筑行业,母亲是家庭主妇。家中6个孩子,她排行老二。后来父亲去东北支援边疆建设,李晓凤一家就随父亲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1958年支援大西南建设,一家人又来到四川。从德阳到江油,再辗转到绵阳,最后定居于此。

1963年,李晓凤已经读到小学六年级。当时整个江油市要举行文艺汇演,于是全班一起学唱歌,老师是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晓凤继承了母亲的好嗓子,唱歌时声音又大,老师就选中她代表学校参加歌咏比赛,一个人唱《二小放牛郎》。可是在演出前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因为年龄小不懂得保护嗓子,想到要比赛,李晓凤就一遍一遍地反复练习,加上淋了雨,结果在比赛前一天,她的嗓子突然哑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下可把全校老师都着急坏了。有个从东北来的老师,一直也特别喜欢李晓凤,这时她出来说道:“赶快,到我家去。”老师给了晓凤两颗胖大海(这药在那时特别金贵),嘱咐她道:“今天晚上叫你妈妈用开水兑一大碗,喝了就睡觉,第二天早上再喝一遍。”回到家后,晓凤妈妈用爸爸的铝锡饭盒兑了一大碗开水,第二天又是一大碗,嗓子竟奇迹般地好了,人们都说是吃了“神药”。晚上的演出十分顺利,学校紧邻家属区,许多家长前来观看后都夸赞道:“哎呀,老李家那个二闺女,嗓子那个好哟!

初三那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生们都加入了“红卫兵”,分为“保守派”和“造反派”。那时教育全面瘫痪,李晓凤就在家里待了两年,期间她去北京姑妈家玩了几个月。而这几个月,成为了李晓凤走上京剧艺术人生道路的开始。

姑妈的女儿出嫁了,只剩老两口在家。李晓凤去后,就为他们做饭送饭。姑妈家有个戏匣子,每天没事的时候,她就在家里听戏,“八个样板戏”轮着听,最先听到的是《红灯记》里的选段“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与之前唱歌相比,李晓凤觉得京剧更加婉转,加上她很喜欢《红灯记》里李铁梅这个角色,演唱的演员声音也特别好听,于是她就十分迫切地想要把戏唱会。后来李晓凤花5毛钱买了一个戏册子,一边听就一边练习着唱。每天,李晓凤“咿咿呀呀”学唱戏的声音都会在平房响起,然后从胡同的这头传到那头……

1967年10月,学生们开始陆续回到课堂。复课后,学校成立了歌委会,李晓凤就在学校第一次公开演唱了样板戏《红灯记》中的选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相比之前唱歌,这次唱戏更受大家欢迎。台下的观众都聚精会神地听,不时有人发出惊叹:“怎么这么好听?”“她怎么会唱这个?”……表演完毕后,人们热烈的鼓掌声经久不息。下台之后,大家还拉着李晓凤道:“你从哪里学的呀?”“再给我们唱一段吧!”……

下乡两年结束后,李晓凤在返城招工时被招到了江油钛厂工作。钛厂是由农药厂转型过来的,加工水平低、成本高,产品质量也不好,因此没有几年好的光景就倒闭了。于是李晓凤又被调到了绵阳师专,后又调到四川建筑材料学院(西南科大前身)直到现在。

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单位,任何组织活动上李晓凤都会唱京戏。1997年,西南科大要举办一个大型文艺演出,李晓凤要唱《红灯记》中的选段《光辉照儿永向前》。可是当时有人建议她说:“你还是不要唱京戏,改为唱歌吧。”李晓凤问:“为什么?”“不好评奖。不给你评一等奖又不好,给你评一等奖对其他又不公平。”她听了,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不改,我可以不要奖,但我必须要唱。整个活动有一个京戏节目,那是多大的一个亮点呀。

在文艺生活上活得多姿多彩的李晓凤,却在感情生活中一路坎坷。30岁的时候,第一任丈夫患癌症去世,留下她独自抚养一儿一女。再婚,又因性格不合而分道扬镳。第三任丈夫是邻居介绍的,长虹公司一名高级工程师。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鸣。李晓凤本以为自己迎来了幸福的后半生,孰料,在她53岁时,丈夫又因癌症去世。那一段时间,李晓凤经常魂不守舍。后来她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到公园看人家跳舞,结果意外发现有人在唱京戏。对于李晓凤来说,这无疑是她的福音,重新点燃了她心中对京剧的热爱。

李晓凤的京剧艺术人生实际从退休后才开始精彩。“回过神”后,李晓凤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研究京剧上。在人生的低谷期,京剧让她重拾了生活的信心,走出了阴霾。

2004年,中央电视台《过把瘾》栏目面向全国选京剧演员。因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张华山是江油人,他们首站就来到了绵阳。暮春四月,绵阳市所有会唱京戏的人齐聚九院礼堂,一共有近百人人参选。中央电视台、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授来了10多人,报名的人一个一个上前唱。李晓凤唱的是自己新学会的《霸王别姬》,唱了两句后评委们没有鼓掌欢迎,于是她就继续唱完。结束后评委叫住欲走的她:“那个女子,回来回来。”最后的结果是从所有参赛者中选出了一名老生、一名老旦、五名青衣,李晓凤是五名青衣之一。

退休前,学校举行12.9文艺汇演,文艺学院的乔闻钟教授极力推荐她去担任指挥,学生们演唱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获得了一等奖。正因为这些指导经历,李晓凤与学生们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中央电视台的人听说她是西南科大的老师,于是问她能不能组织一批学生去参加活动。李晓凤立马就答应了,带了40多个学生去电视台。2005年,学校大学生艺术团成立了京剧小组,李晓凤担任指导老师。

创新教学 心系学子

当上指导老师后,李晓凤突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因为要实打实地教学生知识。为了充实自己,她经常自费到京戏唱得好的地方去学习。每周六,李晓凤都会和喜欢京剧的票友们一起唱戏,讨论、分享经验。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在票友中很受欢迎,李晓凤很想把它学会,无奈它的伴奏带很难找。2007年,有一个部队的大校到九院出差,偶然听说李晓凤在找伴奏带,他有,但没带在身边。李晓凤就跟着他一起,到陕西宝鸡去拿到了珍贵的伴奏带。她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唱得丝毫不差。也是这次机会,李晓凤才知道,国家每年会召开“全国高校京戏演唱研讨会”,议程里有比赛项目。她去参加时已经是第四届了,以后的每一届她都带着学生参加。尽管每年的会都在暑假举行,酷暑难当,但李晓凤没有一次缺席。2010年、2012、2014、2015年分别在重庆、兰州、成都和哈尔滨的研讨会上,李晓凤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2016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的第十二届研讨会上,李晓凤指导的5名学生参加了青年组京剧演唱比赛,分别荣获了一、二、三等奖。同时,西南科技大学也获得了大赛的“最佳组织奖”。

经过自己系统的学习以及多次的实战演练,李晓凤逐渐从一个业余京剧爱好者走上了专业人士的道路,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2008年汶川地震后,学校要举行大型演出。本来只要求李晓凤一个人唱,但她极力提出也让学生登台。最后她和另一个指导老师一起,把节目由个人独唱《红梅赞》,变成了6个学生伴唱,16个学生伴舞的表演形式。一经演出,舞台效果极好。

除了在学校担任京剧小组的老师,李晓凤在绵阳电视大学还带了一个京戏班,里面有10来个老年人,都是具有一定基础的票友。每周四下午,李晓凤就会去和他们一起练唱段、排练节目。2014年,在“绵阳市首届戏曲演员大赛”上,李晓凤和票友们演唱了原创作品《锦绣绵阳我家乡》,获得了集体一等奖。这个京剧节目是由上影才子刘世平作的词,刘世平本身唱京戏也可以,他一直就想找一个京戏唱得好的“黄金搭档”。当时绵阳市戏曲协会副主席税建明就向他推荐了李晓凤,后来在一次京戏进校园演出中,两人合唱了一段《武家坡》,他对李晓凤赞不绝口:“李老师的梅派是唱得真好!”后来两人就经常在一起唱戏。

带领京剧小组突破困境

从2005年京剧小组成立到现在,李晓凤已经带了十多届学生。每一个学生从零开始教发音,半年才开始唱选段。练习的时间是每周日上午的,李晓凤会布置任务让学生下去练。有的学生就只在周日时练,而有些刻苦的学生还会下去主动练其他段子。练了一个周之后,下一次来李晓凤就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纠正发音。有的同学练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实在不行就退了部门,而大学四年一直坚持下来的,毕业时都有自己的几个唱段。

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李晓凤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第一是京剧小组招进来的学生几乎全是零基础,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李晓凤需要下苦功夫,自己的声音也会教哑。但是她的教学方式也并不是中规中矩,除了日常在活动室练唱外,她还会带学生到KTV唱戏,让学生感觉很有创意进而对京戏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第二是宣传度不够,学校很多人都不知道京剧小组的存在。每年社团招新,李晓凤会穿着自己的排练服,开着扩音器放戏来吸引学生。他们的招新地点有时在团委办公室二楼,有时在107广场。尽管这样别具特色,来报名的同学还是很少,有一年甚至一个都没有。第三是经费不足,京剧社成立至今,在李晓凤申请下只买过两套戏服,一套是《霸王别姬》中旦角的披风,一套是《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穿的衣服。后来的学生都是经李晓凤把关后,自己买戏服。第四是师资不足,京剧小组只有李晓凤一个老师。然而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不同,李晓凤会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来让他们唱不同的派别。09级的学生杨鑫,一开始本来在大学生艺术团的声乐团,听说有京剧团就加入了。因为李晓凤唱的是女声,男声还得男同志教比较容易理解。于是李晓凤买了鲜花,带着杨鑫去拜访老票友,让票友为他指导。尽管李晓凤是唱梅派的,遇到适合唱程派的学生,她也会教。但是梅派声音清亮,程派声音低沉,两个发音部位不同。因此李晓凤在唱完程派后,要恢复一周才能找到唱梅派的感觉。

用艺术点亮人生,育桃李发扬国粹

熟悉李晓凤的人,对她充满了敬佩:“作为一个女性,她经历了很多坎坷。但是在打击来的时候,她并没有借此消沉,而是依然微笑着挺起腰杆做自己。”而在李晓凤的人生中,京剧无疑是她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她说道:“京剧供养了我,让我走出生活的烦恼,同时又给了我力量。”由于经常外出表演,许多人都认识李晓凤,并且给予了她很大的尊重。

说到李晓凤的性格特点,学生们的评价大多是是授课时很严谨,一丝不苟,善于因材施教。但在私下为人很和善,十分关心和为学生着想,有时还很幽默风趣。事实上李晓凤对谁都很友善,是个宽容大方的人。在采访过程中,她脸上总是带着笑,想到什么事情绪一下就高涨起来。从她的举手投足间,就可以看出她性格活波开朗。

尽管获得过许多奖项,但是有关李晓凤的专门报道却很少。她总是默默无闻,即使在一次比赛中得了奖,都是听观看过演出的人聊起,周围的人才知道这件事。李晓凤只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所学的交给学生,用最好的状态把表演呈现给观众。

中国人含蓄、稳健、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剧艺术中有着最丰富、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李晓凤认为学生学习京剧,应该达到“内练聪明劲儿,外练精气神儿”的境界。所谓“聪明劲儿”,指的是由内透出的灵气;而“精气神儿”,则是指外在的气质。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京剧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年轻人很难对京剧产生兴趣。对于这个问题,李晓凤也感到十分担忧,她想要更多的学生了解京剧,爱上京剧,让京剧在年轻一辈中发扬传承下去。因此,尽管报名京剧小组的学生很少,但是李晓凤会继续对到来的每一个学生倾其所学,坚持做一名传承国粹的火炬手。

(郭鸿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