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用“和合”文化促进学校建设

07.03.2014  09:53
3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藏历新年。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歌舞展演、民族体育竞技、民族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夜幕下,师生们拉起弦子、跳起欢快的锅庄,藏历新年俨然成为了全校各族师生共同的节日。 “和合偕习,自信自强”,是西南民族大学的校训。作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最高学府,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直是学校的立校之基、兴校之魂。以“和合文化”为纽带,凝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师生,他们在认同自己民族文化、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的同时,又能用一种欣赏的、包容的、敬重的态度和胸怀来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尊、互学、互助的良好氛围。 各族师生温暖的家 “高校文化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的重要体现。”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原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说,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特色在于“立足实际和少数民族师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营造各民族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团结、和睦共处的校园氛围”,让学校成为各民族师生温暖的家。 翻开学校的校历,上面醒目的标注着每一个民族的节日:藏历新年,彝族的火把节,羌历新年,壮族、侗族、苗族等民族的“三月三歌圩”……每到这些节日,师生们便会穿上节日的盛装,也不问“你是谁?”“你是什么民族?”手拉手跳起藏族的锅庄、彝族的“跳月”、羌族的“萨朗”,把学校变成了各民族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西南民大将每年9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月”。在这个月份里,全校师生员工要围绕民族团结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歌曲大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各民族师生争先恐后地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风俗,通过这些愉快的交流和展示,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目的。 黎焱是学校77级历史系毕业生,现在是美国一所社区大学的汉语教师。“每当我在美国教授藏族舞、蒙族舞、傣族舞时,都会有人好奇地问我:‘你到底是什么民族?’作为一名汉族学生,在西南民大与少数民族同学情同手足地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是我这一生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我发自内心地为我曾是西南民大的学生感到骄傲。”她说,西南民族大学给予她的,不仅有受用一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让她在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的熏陶中,培养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心境。 民族团结教育辐射社区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是一个拥有4000余户居民的大社区,其中包括了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一百余户居民。社区居民刘永禄家去年底迎来了一件喜事,儿子娶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社区居民都去给刘家道喜、帮忙,人们慢慢发现,社区各民族群众已经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社区”、“民族文化进景区”活动,通过组织文艺演出、学术讲座、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理念融入到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形中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增强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辐射。 “过去由于缺乏相互了解,社区各民族居民从心理上还是有隔阂的。”玉林东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杨金惠介绍说,“西南民族大学的老师同学们,经常来社区搞活动,开讲座,各民族群众也通过交流沟通,加深了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增进了彼此间的兄弟情谊。 “许多民族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彼此之间缺乏了解。”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为波说,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创新社会管理相结合,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团结理念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学校认真梳理和总结了建校以来民族团结教育的举措和经验,构建了以‘五讲五做五风尚’为主线的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张为波对此深有感触,“目的就是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深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2012年5月的一天,正在西南民族大学念书的藏族小伙儿泽仁邓珠老家打来电话,说村里7名搬运石头的青壮年,在下工途中遭遇车祸遇难,留下12个单亲孩子,最小的仅有1岁。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3天后,他告别课堂,背上行囊踏上了回乡的路,担负起了抚养这12个孤儿的责任,成了“十二个藏族孩子的阿爸”。 最近,在给学校老师的信中,泽仁邓珠这样写道,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在践行学校和老师的教导:“做人一定要有慈善之心,一辈子不管在哪里,都要尽自己能力,多为社会作贡献,这就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 从西南民族大学走出的学生当中,像泽仁邓珠弃学助人一样的感人故事还有许多许多:从“对人民无限热爱,对党无限忠诚”的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到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从扎根基层的“平民法官”龙进品,到服务各族群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毕世祥……他们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到祖国的山山水水,浇灌出常开不败的民族团结之花。 (鲁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