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西南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葡萄产业
8月10日,刊发了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葡萄开售的消息,一时间,游客、商贩蜂拥而至,整个村子沸腾了起来。
没有企业投资,不依靠政府投入,一个仅有32名党员的农村党支部,何以带领村民将全村大部分耕地变成了葡萄园?何以将农民的收入6年内翻了近5番?
“我们的法宝只有三个字:谋、带、推。”西南村党支部书记王启孝给出了答案。
治贫重在“谋”
西南村现在成了大家眼中的“金山银山”,但在几年前,这里却是荒郊野岭,偏远、干旱、地薄,成了制约村子发展的硬伤。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村民就与自然抗争,种苎麻、黄花、柚子等经济作物。然而,在地质条件、市场、技术等因素影响下,均以失败告终。村民逐渐对村里的发展失去信心,青壮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几年下来,村子成了“空心村”。
村党支部书记王启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召集全村党员干部开会讨论,反思过去失败的经验教训,并思谋下一步的举措。那段时间,村党支部简陋的会议室经常灯火通明,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几乎成天泡在会议室,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
2006年3月,西南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先后七次赴成都龙泉驿、西安杨凌等地考察项目和市场,4次到省农科院咨询专家,多次邀请农技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综合地理、市场等因素,最终,有机葡萄入选为村里最佳种植经济作物。
创业重在“带”
找准了发展方向,村委会安排全村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去做群众工作。
“王书记,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们村这个条件种啥都不得行,你也就不要瞎折腾了。”村民马菊英首先反对。
“村民不信,党员干部就先带头干。干好了,让村民主动跟着干。”村党支部做出了决定。
2006年,王启孝率先承包了14亩土地,白天开荒耕地,晚上处理村务。几个月下来,王启孝虽然瘦了一大圈,但终于建好了10多亩的试验田。2007年,葡萄开始挂果了,当年就挣了8万多元。2008年,产值高达13万元。同时,村里的党员李祥前、邓学发也行动起来,把自家土地都种上了葡萄,葡萄产值是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10倍。
看到“试验田”取得巨大成功,村民终于相信了党支部的决定,纷纷要求种葡萄。同时,村党支部还作出承诺:种一亩葡萄给2000元补助,并无偿提供种植技术。200亩、300亩……西南村葡萄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到2013年,全村1564亩耕地,葡萄种植面积达1026亩,2014年产值600余万元,预计到2016年全部进入丰产期后,产值将达1500余万元。
成事重在“推”
葡萄规模种植起来了,如何打响品牌、加强管理,让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村党支部再次担起了村民致富路上的推手责任。
为规范管理,村党支部采取“支部+协会+市场+基地+农民”的模式,组织成立了西南村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推行“五统五管”制度,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苗发放、统一物资购置、统一收购销售,管人、管钱、管质量、管安全、管销售。村党支部根据村里小地名,申请注册了“刘家坡”商标,统一包装,统一形象宣传。目前,“到西南村吃葡萄去”,成了巴中论坛的网络热语。
从2006年到2013年,西南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4倍,随着扩建的葡萄园进入丰产期,这个数值还将继续攀升。
“村里产业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全靠党支部起了主心骨作用。”村民马菊英依靠葡萄产业致富,对村党支部一班人充满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