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西南交通大学高铁专家王其昌教授
不图名不图利 只为给中国高铁留下技术脚印
在成绵乐客专高铁声屏障试验的作业现场,81岁高龄的王其昌教授,像个不知疲倦的老顽童,在10层楼高的高架桥上来回奔波。
“这个项目开始以后,脑子里面装了太多问题,吃不好,睡不着,常常半夜想起什么,就爬起来写几笔,年纪大了怕搞忘。”
自从领衔研制我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高铁声屏障以来,三年时间无论酷暑严寒,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工地上,王教授上紧的发条就再没有松过,长期奋战在项目第一线。
从东北老家沈阳到西南腹地成都,从唐山铁道学院到西南交通大学,从秦沈客运专线到成绵乐城际铁路,从板式轨道到声屏障——60年光阴,头顶的发线越来越浅,眼角的皱纹越来越深,他对高铁事业的坚持也越来越热烈。
从小结缘矢志铁路建设事业
记者见到王教授时,在一间不大的工作室,他端坐案前,笑容慈祥,双眼炯炯有神,左手点着的香烟燃了大半。他解释说,一思考问题,这只手就感觉缺点儿什么。
说起与铁路的渊源,王老很快进入状态。“我父亲就是一名火车司机,但那时东三省沦陷,根本没有中国人的地位,铁路属于日本。”直到1945年满洲光复,父亲才敢告诉他的中国人身份,并鼓励他将来投身中国人自己的铁路事业。
1951年,王其昌只有18岁,但他做了一个影响终身的决定。这一年年初,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感召下,全国的热血青年纷纷参军参干,王其昌也是其中之一。包括他在内的60多名锦州铁路中学学生,被送往位于哈尔滨的东北铁路学院学习。王其昌被分到机务化验一班,学习清除蒸汽机车锅炉水垢。
按当时的培养原则,仅在学校学习半年,王其昌就被派往东北特派员办事处机务部哈尔滨化验所参加具体工作。王其昌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同批只有包括他在内的3个人留在哈尔滨,其余则被派往全国其他各地。
于是,在哈尔滨期间王其昌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走读夜大学习数学。两年之后便以单位先进工作者的身份,被推荐进入由其母校东北铁路学院更名的哈尔滨铁道学院工农班学习。同批学生全部为战场英雄或各条建设战线上的工作模范,这更加刺激了王其昌追求进步。
尽管一直在铁路系统学习和工作,但离自己建设铁路的梦想仍有距离。于是,1954年7月工农班毕业后,王其昌依然决定放弃工作参加高考,并一举考入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
“在学校的时候,我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三年时间内自己学成德、日两门外语”;“那时候考试是5分制,我所有的科目除了结构力学是4分之外都是5分,就去找该科教授要求再考一次,结果还是只得了4分,只能作罢“。王其昌说,正是自己对自己的高要求,以及老师对自己的高要求,奠定了自己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严谨的科研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