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西南交通大学杰出校友陈能宽学长

01.06.2016  19:56

2016年5月27日12时,杰出校友陈能宽学长,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享年94岁。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西南交通大学杰出校友陈能宽同志因病逝世,全校师生万分悲恸。

陈能宽同志是学校1946届矿冶工程系毕业生(在校学号C19),是交大人引以为傲的学长和榜样。作为中国核武器爆轰物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陈能宽学长毕生致力于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研究,领导和促进开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研制,培养了大批国家栋梁之才,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及发展,为国家作出了不朽贡献。

陈能宽学长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一直以来热切关心、支持母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曾多次亲临母校,在78岁高龄时仍出席学校建校105周年纪念活动,给母校师生以巨大鼓舞。陈能宽学长用实际行动诠释和发扬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为母校赢得了巨大荣誉。陈能宽学长为人、为学、为业均皆典范,他的德声勋业、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值得全体交大人永远学习和铭记!

陈能宽学长逝世,是学校的巨大损失,更是我国科技界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我们谨向陈能宽学长表示沉痛哀悼,向陈能宽学长亲属致以诚挚慰问!

陈能宽学长永垂不朽!

 

 

附:简历

1923年5月,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一个山沟里。

1942年,陈能宽从雅礼中学毕业,被保送到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1946年毕业。

1947年,考上了由政府资助的自费留学,赴美国耶鲁大学。

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西屋电气)研究员。

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二机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1964年起,先后任第3、4届全国人大代表,第5、6、7、8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1982 年,陈能宽领导进行的“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获得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同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5年,获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6 年,同邓稼先一起作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领奖代表登上主席台,接受国家的最高奖励。

1986年,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1987年2月,任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

1988年,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1999 年,被授予研制“两弹一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附:西南交通大学100周年校庆特刊专访文章

  与陈能宽院士在一起

敬仰中科院院士陈能宽,缘于1990年第12期《现代化》杂志上一篇《为了“神州日月增光”——记中国科学家陈能宽》的文章,该文称陈能宽“倾注了几十年心血于中国的核事业,他的名字同原子弹、氢弹、核武器的小型化、原子能和平利用等一系列事业联系在一起。”孰料,百年校庆期间我们竟有幸认识了鼎鼎大名的陈能宽学长……

5月16日下午,参观完校史展览的陈院士夫妇希望去瞻仰詹天佑铜像。正在采访中的我们正巧充当了他们的临时向导,从图书馆出来,陈老一边疾步前行,一边亲切地同我们交谈。

你们现在最困惑的是什么?是不是一切向钱看?”陈老首先道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丝丝忧虑。他说:“每一个人都应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们抗战时期之所以能在窑洞里潜心读书,就是抱着要振兴祖国的坚定信念。”一旁同为我们校友的陈夫人裴明丽女士感叹说:“如果一两个人缺乏民族责任感尚可理解,大部分人都如此就是非常可怕的事啊!

及至体育馆,陈老夫妇凝神仰视铁路先驱詹天佑先生铜像,并在铜像前合影留念,陈老仔细读着基座上的文字,忆及詹先生十二岁作为赴美幼童考取官费留学耶鲁大学之事,二老颇为感慨。当我们得知陈老四十年代亦曾就读于耶鲁大学时,连连称奇:“陈老与詹公可是校友呵!”陈老却谦虚地用手比划着说:“他在上面,我在下面。”言谈间,对于学长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在要返回校友厅之时,我们问陈老是否叫个车来。陈老笑道摆摆手:“不用。我喜欢步行,这也是锻炼身体。”说着,便从腰间取下计步器:“今天走了4426步,折合4.5公里,这几天都少走喽。”据陈夫人讲,陈老年轻时经常熬夜仍精力充沛过人,婚后五十载极少有生病的时候。虽然自记事以来就一直受苦,但困难当头时却“不怕吃苦”,人的承受力是很大的。再看看眼前的陈老,可真的一点不像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倒是身板硬朗,神采奕奕仿佛壮年。

走在眷诚斋外绿树葱郁的人行道上,陈老又关切地问起母校师生的情况。得知母校学风甚浓,有一批以翟婉明、徐杨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专家时,陈老不时点头称是,我们也不失时机地向陈老请教:“学校‘硬件’建设上去了,如何提高‘软件’质量,把交通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呢?

关键在人才,关键在多出教学科研成果!”陈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母校的环境已是今非昔比了,交大青年应有很强的民族责任感,有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想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就必须造就一批一流的拔尖人才!

谈话间,不知不觉已到了校友厅,陈老夫妇对我们握手道谢。可我们心里却想说:“应该感谢你们,是你们为母校争了光!”(学生记者 李九泽 本报记者 马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