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大科考队进卧龙与大熊猫擦身而过

14.08.2015  22:40

  7月17日, 由西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国土资源学院等学院的72位专家、研究生组成的科考团队再次集结出发。他们将在位于阿坝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的卧龙自然保护区,进行第三轮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

调查地震后保护区资源状况

  据了解, 为摸清卧龙自然保护区在经历地震后最新的本底资源情况, 进一步完善保护区本底资源数据库,2014年9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启动了本底资源调查。

  本底资源调查项目为国家林业局下达给卧龙自然保护区的, 国内多所大学及科研单位参与项目竞争, 西华师范大学成功中标, 这标志着西华师大野生动植物研究在西南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据本底资源调查项目技术总负责人、西华师大教授周材权介绍,本底资源调查将从2014年9月一直持续到2017年10月,计划工期为37个月。

  据介绍,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威胁因素4个调查专项,涵盖植物、动物、气候、土壤、地质、水文、环保、社会经济、生态旅游等10个方面。

动物考察组曾与大熊猫面对面

  “在2014年9月和2015年4月,已经进行了两轮考察。”科考队成员、西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杨志松博士告诉记者,按照调查对象的不同, 科考队分成多个小组。

  每个小组进入保护区的时间, 按照调查对象生存的最佳时间进行安排,“现在是植被茂盛的季节, 飞禽和兽类活动频繁。”杨志松说,截至目前,动物考察组通过红外线相机拍到的鸟类有50余种,兽类20余种。“所有物种的数据要到2017年调查结束后进行统计。

  “我们拍到的兽类有大熊猫、雪豹以及斑羚等品种。”杨志松告诉记者,前不久,他和队友亲眼看到一只野生大熊猫。“它离我们大概有10多米,非常警惕。”他回忆说,大熊猫在发现人类后,很快转身消失,“大熊猫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不能贸然靠近。


 “我们在山里待半个多月是常有的事情,还要自己背米做饭。”杨志松说,在野外考察时,队员们背着帐篷、睡袋、科考设备,还有锅碗瓢盆。

  杨志松告诉记者,在野外扒开草丛拾粪便,到转过大半座山追踪,被突降的暴雨淋个透心凉是常有的事情。 更不用说被蚂蟥“亲吻”,跨过溪流采集标本、打桩测量。“通常选择地势开阔的地方露营。” 他说, 露营前,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避免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带来的危险。


菌类平衡保护区生态

  此次科考,菌类小组调查了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菌类分布情况。“这次考察,我们经过了邓生沟、五一棚、野牛沟、黄草坪、梯子沟等地。” 据西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林辉介绍,菌类小组负责调查保护区的菌类生长情况。

  “菌类在卧龙生态系统中,起纽带作用,平衡保护区生态。目前,我们已发现200多种菌类。”李林辉告诉记者,清明节前后和9、10月份是菌类繁殖的旺季,潮湿的环境为真菌产生孢子提供了最佳条件。森林植被种类繁多,茂密的树枝和大量的枯树叶、枯草,加上湿润的土壤,是菌类生存的最好环境。腐朽的树干、枯叶堆,都是它们最好的“”。

  “在考察途中,我们看见了块菌(一种长在土里的菌类)被啃食过的痕迹,推测应该是野猪‘扫荡’的结果。”李林辉说,此次考察,希望能有更多的发现。

  野外考察,不便生火做饭,他们需要准备足够的干粮,“当然,有时我们也会食用一些野生菌类。”他说,菌类小组成员经常食用牛黄菌、牛肝菌等,“这也算是对专业知识的利用。

  李林辉说,凡是发现的菌类,他们都要记录、拍摄照片,制成标本予以保存。

 

延伸阅读:

西华师大与卧龙的大熊猫情缘

  卧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 面积2万公顷。1974年,面积扩大到20万公顷。1980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也是大熊猫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上世纪80年代,在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秦自生等人的带领下,卧龙自然保护区与西华师大共同开展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共同积累了宝贵的卧龙本底资源基础资料和科研数据。如今,卧龙自然保护区再度携手西华师大,共同开展本底资源调查工作。(本组图片由西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提供)

相关链接:

http://ncwb.cnncw.cn/shtml/ncwb/20150813/14750.shtml

责任编辑: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