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餐被宰”频上热搜,消费信心经不起折腾和摧毁

28.01.2023  18:30

  当个别旅游城市、景区商家被送上负面热搜时,更应该反思的是,消费乱象为何就如此急于“冒头”?

  6根油泼面20元,58元一碗的烩菜内没有肉,4个菜1500元……春节期间,各地频频曝出消费投诉和维权新闻,引发多方关注。

  今年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一些旅游城市、景区,在这个春节再次回到了人山人海的盛况。但从频繁上热搜的投诉看,在报复性消费登场的同时,个别市场乱象也在复归,让当事游客倍感堵心,让广大网友倍感气愤。

  随着舆论发酵,这些投诉很快得到了官方回应。如6根油泼面20元的商家,已被督促整改;烩菜没肉一事,已介入调查;4个菜1500元的天价菜风波,同样有了通报——尽管商家明码标价,但存在未与消费者充分沟通即匆忙配菜下单、部分海鲜经烹饪后份量略少等问题,被停业整顿、限期整改并立案处罚。

  对于不明码标价、欺诈宰客等违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的重罚,可谓大快人心,更能起到警示效应。不过,当个别旅游城市、景区商家被送上负面热搜时,更应该反思的是,消费乱象为何就如此急于“冒头”?

  大家都知道,受疫情影响,过去的这几年,可以说是旅游、餐饮行业最艰难的日子。防疫政策优化以后,社会流动逐渐恢复,久违的烟火气终于找回来了。我们看到,很多景区出现排队消费的盛况,不管是宏观层面对经济复苏,还是具体到一个个商家,这都是莫大的利好。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整体,广大消费者当然也乐意看到商家渡过难关,看到餐饮行业恢复往日的繁荣。然而,欺诈宰客现象的登场,却展示出了一些商家涸泽而渔的一面。它们固然是个案式呈现,但当个案累积增加时,对消费环境、地方形象,一定会造成整体性的伤害。

  烟火气回归之后,面对报复式消费,有商家开启报复式宰客模式,似乎想把疫情中的损失一下子捞回来,殊不知这只会挫伤信任和信心。试问一下,如果几根面就要20元,几个菜就是一两千,处处是坑,谁还敢出门消费?谁还敢放心去景区旅游、去餐馆吃饭?

  消费信心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它来之不易,所以更需要细心呵护,更需要治理完善的市场环境来守护。在这些投诉风波中,尽管欺诈宰客、不规范经营的是商家,但“一放就乱”的现象说明,这不仅是商家的问题,还是社会治理的系统性问题。

  这些上热搜的新闻,都是遵循“闹大解决”的舆情路径,地方及时响应值得点赞,但对相关监管部门而言,市场监督和行业治理理应前置,而不是跑在热搜后面,等到出事才整改。

  其实在防疫优化以后,面对可能出现的报复性消费浪潮,地方就应该打好提前量,对旅游、餐饮等重点行业强化治理,加强对违规经营的监督执法力度,提前营造一个良好的、让消费者敢放心花钱的市场环境。

  有人评论说,不能让一碗面毁了一座城,诚哉斯言。不要以为旅游是特殊行业,做的都是外地游客的一次性生意,所以可以大胆地欺诈宰客。在社交媒体时代,流量是一把双刃剑,诚信经营,尊重消费者,小到商家,大到地方形象,都会受益,反之,则会被反噬。

  所以还是要再次提醒,经济复苏阶段,消费信心需要唤醒和重塑,而不是折腾和摧毁。而要守护消费信心,商家应该本分经营,做长远的口碑生意,不要把顾客当成待宰羔羊;于地方而言,对市场秩序、商业环境,始终要保持严格治理,常态化监管不缺位,把欺诈宰客乱象真正当作一个社会系统问题重视起来。

   

责任编辑:薄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