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家族为袁崇焕守祠385年 已传至第17代

22.05.2015  17:49
袁祠中的袁崇焕墓已存在385年 明朝大将袁崇焕的真迹 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佘幼芝老人一家如今已经搬离了袁祠。

  “我不再考虑袁祠接班人的事” 佘家守袁祠385年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女儿不答应接班堂兄也决定不继承去世的儿子葬在袁崇焕老家--

  今年是大明朝抗清将领袁崇焕被冤杀385周年,也是佘家第十七代--佘幼芝老人为其守墓的第45年。

  如今坐落在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院的袁祠正接受着各地前来拜谒的人们,而佘幼芝老人正面对着"后继无人"的尴尬现实--儿子去世,又不想强迫女儿,堂哥也表示不再守墓。

  不过,老人表示已经不再考虑第十八代接班人的事儿了:儿子的骨灰安放在袁崇焕老家的衣冠冢旁,永远守墓下去。

  老人从去年3月起已经行动不便,坐上了轮椅,但依然在尽着最后的值守:"等我身体好了,我还会像从前一样,回到袁祠,继续守墓。"

  "守墓是什么?是形影不离,是把亡人这种精神宣传给国人,这才是守墓。"佘幼芝说,守墓是她最后的使命、遗产。

  老人患病已经坐上轮椅

  现年76岁的佘幼芝老人是袁崇焕祠的第十七代守墓人,而整个佘氏家族已经为袁将军守墓整整385年。

  时光飞逝,45年来,她从一个身体健硕的年轻人守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妪。

  由于患有髌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和腰椎、颈椎等问题,老人从去年3月起,已经行动不便,坐上了轮椅。

  而在从前,她是多能跑啊,以至于有人骂她"佘疯子"。

  从她1970年开始守墓到2002年,佘幼芝一直在为修复被破坏的袁祠和继承家族的使命而努力。

  她已记不清跑过多少个文物保护单位,接待过多少个来访的人。她只记得,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家族的长辈们就在为袁崇焕将军守墓的事业忙碌,直到她成为佘家第十七代接班人。而在那之前,她只是个平凡的家庭妇女。

  先人为守墓留下三祖训

  从小喜欢历史的佘幼芝对袁大将军的英雄事迹,如数家珍。

  袁崇焕作为边关统帅,曾为大明朝立下赫赫战功,却因被诬陷勾结后金谋反叛国而被判处"磔刑"。

  所谓"磔刑",是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一刀割下来的一种酷刑。明朝期间,此种酷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要连剐三千六百刀。

  根据历史记载,行刑时,人们争相购买袁崇焕身上的碎肉,一边痛骂,一边当场吞食。片刻之间,袁崇焕只剩下一颗血肉模糊的头颅,被刽子手挂在刑场旁边的旗杆上。然而,当天晚上,袁崇焕的头颅却不见了。

  直到清乾隆年间,袁崇焕的冤案才得以平反。经明察暗访,原来是一名姓佘的部下在袁崇焕死后寻机盗走了那颗头颅,埋葬在自家后院,其后隐姓埋名守候袁将军的亡灵。这位被后世称为"佘义士"的人,正是佘幼芝的祖先。

  佘义士临终前留下了三条祖训:一、自己死后可埋于袁大将军一侧,与大将军永远相伴;二、袁大将军为国家而无后代,佘家人一定要世代相传为大将军守墓,不准回广东故里;三、佘家后人永远不许为官但必须读书,读书可知史,可明礼。

  300多年过去,佘家人一直恪守祖训,不问政事,为袁大将军守墓。

  为修复袁崇焕墓四处奔走

  佘幼芝从没想过自己会扛起家族使命,成为佘家守墓的接班人。

  在她之前,佘家世代守墓的都是男丁。直到"文革"期间,袁崇焕祠墓被破坏,堂兄一家搬走,她才以孱弱的肩膀撑起这份家族事业。

  当时,袁崇焕祠变成了一个大杂院,19户居民陆续迁入,佘幼芝一家被挤到西边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那本是她家的羊圈,却成了她的安身之所。

  "文革"结束后,面对着残破的墓祠,佘幼芝发誓不能让先祖传下来的事业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1978年起,为了恢复袁崇焕祠墓,她开始四处奔走。

  为此,她的双腿积劳成疾并落下了终身的病根;她放弃了一次次可以离开这间简陋平房去住宽敞楼房的机会;她得了一个"佘疯子"的绰号;她还差点与丈夫离婚……

  当时,佘幼芝家房子后面就是五十九中学的锅炉房和食堂。锅炉房的烟囱因为腐烂,倒下来两回。"一次把房楹砸断了,还有一次下雨连家里的床板都被砸坏了。最可怕的是,有八九个大煤气缸与我们一墙之隔。万一爆炸,我们一家就完了!"回想起当初的生活,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仍有些后怕。

  最终,焦立江决定搬家。"孟母还三迁呢,孩子还小,这环境根本没办法生活。"他先后在万寿路、劲松等地找了好几处房子,可佘幼芝都不满意。

  两人为此经常吵架,后来连分家单都写好了。

  曾被说"你不就是个看坟的"

  "我开始不理解,不知道一个老太太东奔西走图个什么。后来,我看到很多人跑来拜访她,听她讲关于袁崇焕的英雄事迹,得知佘家守墓的事很不容易,我慢慢对这个事很敬重,并帮她写材料。"焦立江说。

  当时,许多人都叫佘幼芝"佘疯子"。单位里的人说她:"你就是个大傻子,你总是给袁崇焕跑这事儿,袁崇焕能给你大彩电,给你发工资吗?你不就是个看坟的……"

  "我那时候总在想,我的先祖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去盗袁大将军的头,那么大的困难我先祖都不怕,更何况袁大将军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大义,我这点困难算什么?"佘幼芝说,谁也不相信袁崇焕祠能修复,只有她一个人坚信。

  佘幼芝跑遍了所有她认为有点关联的单位。24年的奔走呼吁终于换来了回报,1992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袁崇焕墓进行了修缮;2002年,袁崇焕祠修葺一新后正式对外开放。

  因文保单位中不能用明火,袁祠开放同年,佘幼芝一家从住了近400年的佘家小院搬离,并被政府聘为终身荣誉顾问,还有了专门的办公室。

  有人道喜才想起女儿当天出嫁

  佘幼芝多年的夙愿实现了,焦立江还用拆迁款买了一套新房,可佘幼芝十年来从没去住过一天,而是一直住在女儿家:"每次去那儿,我就会想到袁祠,勾起我的伤心事。"

  "守墓是什么?是形影不离,是把亡人这种精神宣传给国人,这才是守墓。"佘幼芝说,守墓是她最后的使命、遗产。

  至今,别人问佘幼芝家住哪儿,她还是会下意识地回答,自己住在佘家馆--袁崇焕祠。

  许多媒体前来采访,采访中,忙于袁祠的夫妇俩却发现忽略了自己的儿女。

  "我们以前从没想到过孩子的感受,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儿子、女儿接受采访,才知道他们这么多年对我们有很多怨言。"焦立江很难过地说。

  在儿女小时候,佘幼芝夫妇每天都忙于工作和为袁将军祠的修复,即使在周末也没有时间陪着孩子。"每天我们出门,就把两个孩子锁在家里,他们一直到搬离袁祠,都不认识街坊的孩子,别人也不认识他们。"佘幼芝回忆道。

  1990年9月27日,佘幼芝的女儿焦颖即将结婚,当天她的婆家人要来和亲家见面。同时,袁氏宗亲会的两对夫妇也要来拜访佘幼芝。

  原本焦颖应该去车站接婆婆一家人,但佘幼芝没有同意:"因为袁氏宗亲会的人要来,她得帮我招待,所以我没让她去,让姑爷去接站。"

  袁氏宗亲会的人来的时间比预计晚了两个小时,等他们走了,焦颖婆婆一家人一直在门外坐着,连屋都没进。

  9月30日,焦颖结婚,直到有人进屋道喜,焦立江"才想起来原来我女儿今天结婚"。

  摄/记者柴程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