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15个专业就业困难 表演系毕业生七成被迫改行

16.10.2014  12:52

        表演、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这些曾经的“香饽饽”专业如今将被打入“冷宫”。教育部门最新公布的近两年来就业率较低的全国15个本科专业当中,这些都“榜上有名”。市场营销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也入围全国多个省份就业难名单。

        与全国的名单略有不同,各地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新闻学和法学专业均“上榜”,这两个专业均出现在关注度高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名单上。其中,法学专业还出现在河北、内蒙古、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新疆等多个省份的名单中。

        专家指出,在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和环节各司其职,科学理性设置专业并不难。教育部公布的这份榜单,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前,一份由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高校招生调查报告曾指出,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动态质量监测机制和必要的选拔淘汰机制,造成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

        应对之策

        “时髦”专业遇就业“红灯

        高校专业设置如何走出尴尬之境

        旅游管理、音乐表演、电子商务、动画……教育部最新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曾经挤破头的“热门”专业如今却遭遇就业寒流。

        专业热门一哄而上、遇冷就关门停招,高校专业设置如何走出尴尬之境?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

        一哄而上

        热门专业几乎遍布高校

        法学,曾是受人青睐的专业,这次却出现在北京、上海、河北、内蒙古、浙江等10多个省份的“就业难”名单中。

        中国校友会网曾调查中国各地区的高考状元,近10年选择就读法学专业近百人,在各专业中名列前茅。如今,这个热门专业几乎遍布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则持续遭遇就业尴尬。

        高校设置专业一哄而上,是热门专业就业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长江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才生表示,学校不看就业情况,盲目开设新专业、扩大所谓“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从根本上讲是不科学的。

        此次公布的湖北高校本科专业最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中,中西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等看似“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的专业为何“中枪”?湖北大学教育学教授叶显发分析,这些专业本来是社会需求的,但诸多高校一窝蜂地设置相同专业,并在同一时期扩招,导致就业供需矛盾在现阶段集中爆发。

        此外,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叶显发教授说,现在社会对社区全科医生的需求量较多,而高校却培养只钻研某一细分方向的学生,导致这些专业就业率低。

        金融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看似“高大上”专业,大都是近几年新设置的,高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都还是一本糊涂账,专业定位不明晰,导致社会对这些专业不了解、不认可。

        脱离实际

        师资欠缺影响培养质量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为了满足新兴产业和家长、学生的需求,纷纷开设新的专业。但是,由于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一些新设专业“徒有其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杨征表示,目前各个学校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计算机这样的专业,这就导致这些专业没有特色、通用性强。普遍开设、普遍教学的代价,就是人才培养成效低、与市场需求脱轨,毕业生总量大,就业竞争激烈。“很多这样的专业没有明确的就业市场,听起来好像就业的面很广,实际上就业率却很低。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以增加招生规模和专业的方式来响应扩招。“专业构成越来越杂,没有这么强的师资,却开了这么个专业,学生的出口自然不好。”杨征说。

        专家认为,像表演、音乐学等专业,主要是专业优势不明显、专业知识不过硬导致的就业率低。非专业的表演、音乐人才,因为天赋,或自学成才就可轻松打败专业人士。

        办出特色

        摆脱行政治校模式

        针对入列的就业难专业,相关高校该如何应对?叶显发教授建议,高校在2015年招生时,应对涉及的专业采取减招、隔年招生、停办或转向等措施,在培养目标上进一步调整,接轨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低就业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就业率只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很多基础学科就业情况不好,但社会仍然需要,不能简单地否定说这样的专业没有价值。

        连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在倒逼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教育专家熊丙奇分析说:“现在一些211、985高校没有按照自己的学校定位办学,一些职业院校也都热衷扩大专业设置以达到综合性大学的规模。这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下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表示,我国一些高校专业过分细化,却没有实用的技能和自我独立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扩大高校在课程、专业设置方面摆脱行政治校的模式,根据自身定位办出各自的个性和特色。

        样本分析

        艺术专业10年 考生翻30倍

        招考“星光熠熠” 就业“暗沉一片

        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这些在许多学校艺考招生简章上频频现身的“热门专业”,如今赫然列入全国就业率“困难户”名单。

        骨感的现实难以回避。《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也表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生,70%因就业不理想而改行。

        考前速成班每生收费3万

        只为“曲线升学

        文化分不够,艺考分来凑。近年来,播音主持、美术、编导等艺考专业成为不少学生圆大学梦的捷径。

        2014年参加播音主持类艺考的湖南考生媛媛,参加各类培训,报考20所学校,最终考上四川一所“二本”理工大学。“这样的结果我们已经满足了,按照她的文化成绩,普通高考只够‘三本’或高专。”媛媛妈妈道出了许多家长和考生的心声:“曲线升学”。

        艺术专业都收费不菲,成为许多高校扩招增收的“宝地”。一方面,高校考前开设培训速成班,每位学生收费3万左右;另一方面,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费也比许多专业高,每年1万比较常见。

        10年艺术类考生

        从3.2万增至近100万

        近年,一些综合类、师范类,甚至理工类、体育类高校都纷纷开设艺术专业。10多年前,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设有播音主持专业。然而,记者15日查询“中国艺考网”发现,2014年秋季入学,约有148所院校公布了播音主持艺术高考招生简章,仅河南省就有10多所高校设置该专业,包括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中原工学院等。

        中国艺术人才网发布的《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

        真正专业人才凤毛麟角

        多半毕业即失业或转行

        与动辄上万的艺考火爆人数相比,毕业后真正愿意、并且能够从事艺术行业的学子,可谓九牛一毛。

        湖南某985高校播音主持专业,2014年共毕业38个学生,从事与播音主持相关职业的仅7人,此外还有同学没找着工作。

        小西所在的某211学校及旗下的三本学院,招生的播音主持学生人数更是多达百人,本科毕业后,仅3人从事和播音主持相关的工作。“一个学校一届可能都难出一个好主持人。与其在这个行业厮杀,不如去另外的行业生存。

        在网上,有网民提问“播音主持专业就业率如何”,获得点赞数最多的答案为“就业率很低”。

        许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毕业即转行的尴尬境地。2012年,上海市18个本科专业因连续3年签约率过低、布点较多被上海教委预警,其中就包含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等。

        培养“水分大”市场饱和

        “艺考生”出路狭窄

        “就业难,除了人才市场相对饱和,和许多艺术类毕业生并不具备从业的基本素质不无关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储朝晖说。

        “一些学校专业设置趋同性严重、课程重理论而轻实践,加剧‘难就业’。”湖北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建农说,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都设置艺术类专业,招收学生也逐年增多,市场人才需求出现严重饱和。

        在招考方面,大部分艺考生都是“突击战”,这导致整体生源基础质量不高。考前半年或一年接受三五个月的“突击密集”应试训练,再广撒网地报上几十所高校,最后进入一所“二本”或“三本”高校——这是许多包括播音主持专业在内的艺考生的“路线图”。对此,有考生戏言:“高二还是普通人,高三就成了‘艺术家’。

        先天不足,后天又得不到很好弥补。一些院校重视大肆拓荒创收,却不注重人才培养,而且由于高校蜂拥开设同类专业,导致师资、硬件条件跟不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就可想而知了。一位高校教师透露,许多学校该专业的师资和教学实践都没有达到要求。

        本组文/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