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起农村学前教育短板(话说新农村)
为农村孩子投资,就是为家庭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投资。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补起农村学前教育短板刻不容缓
家乡表哥有件烦心事儿,小孙子5岁多了,还没上幼儿园,羞羞答答怕见生人。一见面表哥总要抱怨:“你们城里人说‘入园难’,是进不了好幼儿园。可在我们农村,附近压根就没有幼儿园。”
表哥的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带孙子自然成了他和老伴的事。他觉得,孩子一天天大了,靠他们老两口只能管个吃喝,应该去学学唱歌、跳舞、写字啥的。可最近的正规幼儿园在镇中心小学里,有20多里地,送不了。附近村里倒也有幼儿园,但表哥看来那只是“看孩子”的地方,“没有老师,就几个家庭妇女,孩子去了也学不到啥。”
这不是个案。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毛入园率不足70%。当前,农村学前教育面临“总体性贫困”窘境,幼儿园数量、师资质量等严重不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在一些中西部贫困县,学前教育空白,儿童能力发展滞后的比例高达六成。研究表明,3—6岁是儿童发展的窗口期,学前教育缺失,对人生影响是不可逆的。按世行标准,目前我国贫困儿童超过4000万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补起农村学前教育短板刻不容缓。
农村孩子“入园难”背后,是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一位基层教育局同志坦言,学前教育没有衡量标尺,没有升级、升学压力,再加上教育投入“以县为主”,贫困地区县级财力有限,顾得了县城、顾不上农村,农村学前教育自然投入不足。另外,一些农村居住分散、人口稀少,有的孩子随父母在外,生源不足,也让农村幼儿园运转艰难。
令人欣慰的是,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到2020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这让更多农村孩子有了希望。
投入保障是前提。一方面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更多的农村公办幼儿园,另一方面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出台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措施,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要根据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探索山区、牧区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构建全覆盖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
保证质量很关键。在“保基本、广覆盖”基础上,探索政策性师资制度,实施特岗计划、转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制度,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匮乏问题;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以政策留人、以待遇留人,多种方式稳定师资队伍;推行大学生支教、城市在职教师支教制度,充实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资源。
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是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盖教室、添设备,还要改变落后观念、完善体制机制,从某种程度说,建制度比给资金更重要。打破城乡教育分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赖于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更有待于社会领域改革的全面深化。
为农村孩子投资,就是为家庭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投资。一项全球跟踪研究显示,儿童早期发展阶段每投入1美元,将获得4.1—9.2美元的回报。补起农村学前教育短板,非一日之功,但只要积跬步,就能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