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不补?德昌桑业思转型
近年来,德昌每年花费数百万元对蚕桑业进行补贴,面对产业振荡——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钟美兰 何勤华)3月17日,驱车从德昌县城前往王所乡小冯村,满眼都是高高低低的桑树。
正是桑葚成熟季节,树上缀满黑色的小果,小冯村村民肖尚平正在摘桑葚。“今天摘了30斤,初期价格还可以,6元/斤,还有十天就开秤,价格会下跌。”肖尚平说,但他并不担心,因为有政府“兜底”,保底价2元/斤。
“有政府‘兜底’,老百姓不用担心销路。”德昌蚕业办主任周新能说,2008年起,为了鼓励老百姓种植果叶兼用的果桑,政府每年花200多万元补贴,随着种植规模扩大,预计今年补贴金额将达到600万元。
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我们想逐步放手,把属于市场的交给市场,但是也担心,一旦放手,价格下跌,多年培育的产业毁于一旦。”周新能说。
德昌困惑,如何求解?
蚕桑转型 百姓致富
蚕桑是德昌的传统产业,2006年,受国际市场影响,蚕茧价格跌到低谷。“往后几年蚕茧价格忽高忽低,桑园荒废了不少。”肖尚平说。
这不是小事。德昌约有桑树5万亩,一旦被砍伐,全县的生态将受到严重破坏。
一个偶然机会,肖尚平发现,修剪过的桑枝结出了桑葚,拿到市场卖,挣了几千元。这个消息让德昌欣喜不已。经过三年试验,2008年,德昌大面积推广果桑,政府从种植、嫁接和肥料等多个层面给予补贴。
“从县到乡镇各级补贴,一亩可以达到五六百元。”德昌蚕业办副主任黄应平说,此外,德昌引进德昌元坤绿色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坤果业”),按照双方约定,该企业收购一公斤桑葚补贴1.2元,2013年,补贴提升至1.6元。
有政府“兜底”,肖尚平将2亩桑树改为果桑,他算了一笔账,去年他收桑葚8000斤,每斤2.5元,收入2万元。
这笔账放大到全县来看,德昌蚕桑面积6万亩,其中果桑面积达3万亩,8000亩投产,2014年全县养蚕7.6万张,产茧67000担,农户售茧收入1.3亿元;产桑椹1.5万吨,农户售果收入7500余万元,综合产值1.5亿元,该县蚕桑产业综合产值实现2.8亿元。
隐患多多 政府不敢放手
这看似繁荣的景象,却藏着不小的隐患。
去年,元坤果业原定3月25日开秤,可过了时间仍未有动作,桑葚价格持续下跌,跌至1元左右,果农纷纷抗议,德昌与该公司紧急协商,4月4日开秤,按照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其中由政府补贴0.8元。“稍微开秤晚一点,价格就保不住。”黄应平说,当日收购了300吨。
其实,企业收购的量并不大,全县1.5万吨桑葚,元坤果业去年仅收购了1500吨,像车向平这类大户,几乎不会把桑葚卖给元坤果业。
“即便有政府补贴,市场价还是比补贴后的价格高。”车向平说,他家桑葚售价平均每斤2.5元。
在德昌收购了三年桑葚的成都商贩周辉认为,德昌保底价抬高了市场价格,德昌桑葚价格比成都周边的高出1元。“收购价高,我们风险就大,去年收果发往黑龙江的北方客商今年估计不来了,他们亏了。”周辉说。
更为重要的是,德昌桑葚目前仅靠商贩自身渠道走货,并未建立稳固的销售市场,一旦撤销补贴,桑葚很可能烂市。
作为德昌唯一一家桑葚加工企业,元坤果业的情况也不乐观,该企业于2009年投产,每年所有果汁销售额3000万元,主要出口欧洲。“以前一直走国际高端,国内市场还未开发,桑葚汁销量比较少。”该公司董事长赵元明说。
市场终端未解决,德昌始终不敢取消价格补贴。“原计划今年开始逐步取消补贴,最终还是推到明年。”黄应平说,从启动果桑产业以来,德昌共投入3000万元用于该项产业。
三至五年时间 逐步退出补贴
车向平用一句俗语形容德昌政府的困境,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又受制于龙头企业,又怕农户闹,两头不讨好。”车向平说,从有利于一项产业发展来看,价格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
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桑葚规模的扩大,补贴压力加大,德昌迎来改变支持产业方式的重要契机。
“对于非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作物,一般不采用价格补贴方式,而是侧重从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产业发展。”郭晓鸣说,德昌可以逐步建立价格补贴的退出机制,回到提供公共服务和降低风险防范的支持轨道上,为防止退出过猛,对产业影响过大,可以采取逐年减少补贴范围,逐年减少补贴额度的方式渐进性退出。
凉山州蚕业管理局生产科科长、蚕业协会秘书长向荣辉认为,要退出需要解决销售终端问题,解决方法有二,第一,建立稳定鲜果销售市场,第二,引进更多的加工企业。
目前,从德昌得到消息,明年开始,该县将用3到5年时间进一步扩大果桑种植规模,并逐步取消补贴,待桑树发展到8万亩,果桑达到5万亩,桑葚产量达到8到10万吨,彻底退出价格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