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红星街道:弘扬志愿精神 凝聚爱心力量
四川在线消息(刘春霞) 近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通过打造全方位服务网络、优秀服务品牌和多元化活动载体,建成服务功能多样、作用发挥明显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集群,取得显著成效。现已成立了“双报到”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小鱼义工、“微力量”等志愿服务队伍25支、志愿者2578名,为辖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志愿服务,有力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志愿队伍“亮”起来
制定了《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等规范管理机制,对注册志愿者进行规范管理,做到活动有记载,工作有考核,年终有评比,先进有表彰。
近年来,随着社区创新社会化管理进程加快,泸州市在社区大力推广网格化管理。为促进网格化管理落到实处,街道在每个居民网格中指定2-3名党员志愿者作为“志愿网格员”,及时掌握和反应居民所需所盼,并帮助居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志愿网格员”与楼院长、社区调委成员、社区民警及社区法律工作者一道,建立了社区调解志愿服务队,及时调解群众纠纷。
同时,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街道以志愿服务“微行动”为统揽,依托大党委和团建,整合辖区资源,将辖区内的各种“微力量”汇聚成志愿服务的“大力量”,为辖区居民提供主要包括义务巡逻、司法民调、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环境卫生、扶贫解困等在内的志愿服务。
插上腾飞的翅膀
随着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开展力度不断加大,街道将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扩大志愿服务的感召力摆在了重要位置,一批有影响力、颇具有“酒城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受到居民欢迎——
建立“爱心储蓄银行”推动大文明。为激励更多的人长期参与志愿服务,街道在天立社区成立了“爱心储蓄银行”,通过建立爱心积分制度、发放“爱心存折”、建立星级志愿者评定标准等措施进行规范管理。采取优秀志愿者评比奖励制度、星级志愿者光荣榜和爱心积分兑换爱心商品、爱心服务等措施,激励爱心人士参与爱心储蓄。
建立“银发食堂”服务社区老人。为解决空巢老人吃饭难、行动难、活动难的“三难老人”问题,街道已在3个社区成立了“银发食堂”,组织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免费为辖区三无老人、孤寡老人等提供送餐、日间照料等服务,让老人“老有所依”。
建立“四点半”学校关爱青少年。针对小学生四点半放学至家长下班这段时间无人照看的问题,在天立社区组织志愿者成立“四点半学校”免费照顾孩子,并在社区青少年空间开设全免费“兴趣班”、课外体验班,丰富青少年的节假日生活。
建立“心灵驿站”为居民解难题。天立社区作为全市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首批试点社区之一,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灵驿站”,邀请心理咨询志愿者给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提供一对一免费心理疏导服务等形式,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烦心问题。
志愿服务在行动
志愿服务活动,架起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桥梁,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理念。在开展好以上特色品牌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上,街道还试点开展“组团式网格化”志愿服务、“夜间巡逻”志愿服务、“舞动天立”文化志愿服务等多元化活动载体。
“夜间巡逻队”志愿服务。夜间巡逻工作组成员由社区干部及志愿者组成,巡逻时间重点安排在凌晨1点至凌晨4点,对辖区治安隐患较多的非物管小区、路段进行巡逻。
“舞动天立”文化活动。依托“舞动天立”艺术团,社区坚持定期开展“舞动天立·社区大家乐文化节”、“欢乐一家亲邻里节”、“幸福大家庭才艺展示”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打造成为了在全区富有影响力的活动品牌。
“组团式网格化”服务。将街道划分成60个单元网格,由单元网格管理员组织“双报到”党员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深入党员自己居民的小区、楼院开展楼道文化、卫生、安全、水电等服务和管理,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使“一厅六中心”的职能得到拓展延伸,使各个小区、楼幢生活环境改善得井井有条。仅2013年,街道已替居民提供代办服务3100余人次、提供菜单式服务5200余人次,建立服务对子57对,参与网格服务管理的党员有180余名,举办文艺展演活动16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