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公话屈指可数 学生成使用“主力军”

30.11.2014  17:11

  手机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必备品。据统计,我市现有200万左右的手机用户,覆盖率达90%。手机普及之前,市民多用公用电话进行通讯。近日,记者走访巴城老城街头发现,仍存在一些可供市民使用公话的地方。

   故事 老城文庙街一部公话机坚守16年

  在文庙街17号,一个玻璃烟柜上摆放着两部十分显眼的橙色座机电话,烟柜后的砖墙上挂着一个写有“公话”等字样的招牌。

  “我这里的公话是1998年摆摊时安装的。”家住文庙街17号的吴女士说,“当时花了3000多块钱的大价钱安了一部公话机,2000年便宜了,又安了一台,一直到现在都是两台。”

  “刚把电话安起的时候,因为手机还没有普及,每天来打电话的人多,收入有几十元。”吴女士说,“随着手机的普及,周围开公话的都没开了,渐渐地也就剩我这一家,每天时不时有人来打电话。”

  吴女士的公用电话每次打了电话后就有金额显示,收费标准一般是市话3分钟内5角,超出3分钟每分钟加收1角,长话每分钟3角。

  吴女士的小商店主营副食品,公话是副业。“现在我们这间店也是将就摆着的,电话也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吴女士说。

   现状 街头公话少多服务于学生

  提起公用电话,大多数人想起的就是街头的电话亭和公话超市。近日,记者在巴城文庙街、南泉寺街、滨河路等地走访发现,公用电话机数量屈指可数,仅5个。

  在巴州区第四小学门口的小商品店,记者看见了一部白色的电话机。“我们这个公用电话是近期才安装的,主要是学生用,不过也是为了方便自己。”商店老板告诉记者,因为学生没有手机,需要给家人联系一下,所以就会到他这里来打电话,按次数收费,一次1元。

  为了学生能安心上学,有些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控制力度较大,这就为校园公话开拓了市场。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巴中分公司校园部业务主管李志平告诉记者,通过和学校的洽接,现在已经在巴中中学、龙泉外国语学校和恩阳中学开通了公话业务。“不过使用电话机的学生并不多。”

  谈起校园公话的未来发展规划,李志平说,“将和学校一起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为学生免费提供亲情电话。”

   运营商 公共电话业务停止拓展

  20日下午,记者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巴中分公司市场部了解到,目前我市手机用户为200万左右,手机覆盖率达90%,因为手机普及的冲击,公共电话业务也不再拓展。

  “现在巴城街头已经没有了公话超市和IC卡电话亭。”市场部副总经理熊圣瑞告诉记者,“由于维修费用高,几乎没有话务量,加之街道整治,街头的IC电话已于2013年初被淘汰。”

  据了解,巴城的公话超市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最开始时是普通用户公话,因为当时人们对通讯的需求高,普通用户公话就获得了很高的收益,在此情况下,公话超市就应运而生了。

  据统计,全市目前约有400个公共电话网点,巴州区和恩阳区大约共有200个公共电话网点。

  “现在尽管公话在走向没落,但是在城市人流量比较集中的地方公话业务还是存在,这主要是方便手机没电、没信号、没带手机的人。”熊圣瑞说,客运站、学校、医院、报刊亭周围的人流量大,所以一般还存在公话,而且有的业务量也不错,一天能打100元左右,但都是附属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