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雅安,继续红军的道路

23.12.2016  19:39

雅安上里古镇

夹金山红军纪念碑

夹金山风光

红军强渡大渡河时使用的翘头船郑汝成摄

宝兴各族群众喜庆长征胜利80周年 李理摄

硗碛藏族乡泽根藏寨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也是雅安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之年。

  80年前,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滔滔河水,一叶扁舟承载了一个新中国;巍巍雪山,一支铁军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北上先遣队司令刘伯承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在西康省冕宁县(今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海边举行了名扬后世的彝海结盟。这次结盟为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地形和社会环境都十分复杂的凉山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红军尔后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

  之后,中央红军翻过拖乌山,进入如今的雅安境内,建起了红色根据地,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等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在“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大机遇,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大文章,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今天,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雅安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彝海结盟”地开始,“重走长征路”代表团途经石棉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泸定(飞夺泸定桥)、化林坪(飞越岭激战)、荥经水池地(胡长保牺牲地)、天全、芦山,然后进入宝兴翻越夹金山,走到阿坝藏族自治州达维会师地……

  彝海:歃血结盟写传奇

  彝海,原名“鱼海子”,彝语叫“乌勒苏辟”。彝海这个美丽的高山淡水湖,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蓝宝石镶嵌在冕宁县城以北47公里海拔2000多米的羊坪山上。1935年5月22日,红军先遣部队总司令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结盟,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后来在小叶丹的亲自护送下,红军顺利通过彝区,直达安顺场。

  彝海湖畔,矗立着彝海结盟纪念碑。纪念碑群像由刘伯承、聂荣臻、果基小叶丹和彝族代表沙马尔各四人组成。整座雕塑气势磅礴、主题鲜明、神形兼备。整座纪念碑有着深刻的寓意:碑基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意为1935年5月22日结盟。

  现在,彝海已成为冕宁著名的风景区。

  安顺场:昔日红军渡河地,今日古镇旅游兴

  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地”闻名中外,这里浓墨重彩地记载了中国近代史上两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和红军17勇士胜利强渡大渡河。这两起结局截然不同的历史事件,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更是前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

  80年前,中央红军夜袭安顺场,在大渡河畔准备渡河工作。80年后,大渡河河岸,株株黄果柑结下累累硕果。安顺场古镇内,红色旅游吸引着八方来客。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一军团一师一团在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带领下,于晚上抵达马鞍山后,乘夜奇袭安顺场。

  安顺场,位于大渡河南岸,有百十户人家,夜袭安顺场,并顺利夺得船只,为红军强渡大渡河提供了先决条件。红军在安顺场留下了诸多遗迹,也留下了不少让人乐道的传奇故事。

  如今,带着这份殊荣,安顺场人传承着红色文化,在安顺这片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种植并收获金色的果子。每到节假日,安顺场的停车场内挤满了各地来的车辆。当地的餐馆和客栈里,游客同样满员。

  目前,安顺彝族乡依托安顺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调动群众发展旅游产业积极性,鼓励社团组织参与带动旅游产业项目开发,大力支持成立旅游产业协会,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餐饮、食宿、茶楼、大渡河奇石以及休闲娱乐业,推动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全国红色旅游百强景区大渡河和松林河交汇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屹立河畔。

  1935年5月25日早晨,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早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突击队分成两批,17名勇士冒着密集的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守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接着,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守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如今,这里已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之一。

  泸定桥:飞越天堑,留下传奇

  泸定县城,一座铁索桥迎来八方游客。今天的泸定桥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桥头,矗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泸定桥”三个大字。桥长大约有100米左右,13根碗粗的铁链,9根作为底链,4根作为两旁的扶手。走在泸定桥的木制桥板上,脚下湍急的大渡河水匆匆流过,人在略微晃动的桥面上难免感到一丝寒意。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5月25日,强渡大渡河成功,但是,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做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红军夺取泸定桥占领泸定城的战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飞夺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

  现在,甘孜州红军长征纪念馆、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均修建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内,与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相连,以红军长征在甘孜,川藏公路建设为主要陈展内容,占地28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75平方米,是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也成为一处红色旅游胜地。

  宝兴穆坪:承载红军精神建设新家园

  每天下午,宝兴县城的红军广场,工作了一天的宝兴人就会在这里休闲、跳广场舞。

  红军广场上,雪山丰碑雕塑和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是这里标志性建筑。

  雕塑上的浮雕,展示着红军翻越夹金山的历史;纪念馆内,陈列着红军翻越夹金山和陈云出川的历史资料。1935年6月9日,红军先遣队从宝兴县城出发分两路(大部沿东河,小部沿西河)向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挺进。6月12日深夜,红军后卫部队全部撤离灵关到达宝兴。

  2015年的6月12日,对于宝兴来说是个隆重的日子,纪念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胜利80周年活动暨纪念馆重新开馆仪式在宝兴红军广场举行,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也于当天在纪念馆挂牌。

  古色古香的宝兴县城与红军广场一起,构成了宝兴县城的主打文化元素。

  “挑战极限、不胜不休”,是红军长征的精神,也是宝兴人在2013年遭遇地震灾难,在灾后重建中展现出的坚韧精神。宝兴县的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奋力建设美丽新家园。宝兴县围绕“环境更生态、居住更安全、生活更富裕、群众更幸福”的思路,确定了“三年跨越发展、五年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目前,全县上下正在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灾后重建,突出宝兴生态禀赋、文化内涵和产业特色,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宝兴。

  硗碛泽根村:见证红军与藏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宝兴县硗碛湖畔,红军胜利翻越夹金山纪念碑巍然屹立。

  在硗碛藏族乡泽根村泽根组道路的一旁,两座藏族民居相邻而立。

  这是斗底、迥贡锅庄楼。它们分别是毛泽东和朱德长征在硗碛住过的地方。

  这两栋建筑原来在硗碛老场,因为建设硗碛电站,搬迁至此。它们是建于清代的藏式石雕建筑,具有双重文物价值。

  “4·20”震后,斗底、迥贡锅庄楼也进行了相应的整修。如今,这两栋建筑与河岸边上的红军胜利翻越夹金山纪念碑一起,成为夹金山下的标志性建筑。

  两栋建筑周围,是泽根村独具特色的藏族民居。1935年6月11日,红军先遣队抵达藏民聚居的硗碛寨。红军刚刚到达硗碛藏乡,听信国民党造谣“红军要吃人肝”的谣言,藏族同胞、喇嘛们受惊吓纷纷收拾行囊,远躲他乡。

  硗碛头人代办旦德堃虽然没有躲藏,却也不敢露面。为了试探红军是否如谣传中一般,他派人在街头摆上“吉露”(在一张桌子上摆放十样果品的圆盘子,又叫“十样锦”)和长颈水壶。结果红军原物未动,对百姓秋毫无犯,并亲切地和当地人交谈,告知他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保护穷人,打土豪劣绅的。”

  收到消息的村民在第二天纷纷赶回,在街道上高高挂起三道欢迎红军的“天花”(横标),并扎在松柏牌坊上欢迎红军。

  光阴荏苒,春秋几度。

  硗碛的这片土地记忆着红军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故事,见证着红军与藏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一直以来续写着“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团结之歌。

  正如歌中所唱:“洁白的哈达相伴最美的彩虹,藏汉民族血脉永相连……永相连……”

  如今,传承着红军长征精神的藏乡人民,依托着自然景色、红军遗址和藏乡文化,打造着幸福旅游藏乡。夹金山下的泽根村,在国道351线的主干道上。这里是摄影家的天堂,更是游客游玩的地方。因独特区位优势,泽根村自古被誉为硗碛乡的“美人谷”“夹金山下的一颗明珠”。凭借浓郁的红色文化、特色的藏乡文化和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泽根这颗夹金山下的明珠显得璀璨夺目。

  夹金山:雪山低头迎远客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志越坚……”

  翻看众多中共高级将领和战士的回忆录,人们会发现,“夹金山”这个地名频频出现,而且是浓墨重彩。这座山,还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开国元勋的名字紧紧相连。

  高耸入云的夹金山,是红军当年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最高海拔4000多米。这里山势雄壮,天气恶劣,空气稀薄,许多衣衫单薄、耗尽体力的红军战士在竭尽全力后长眠在皑皑白雪之下,永远与雪山为伴。

  夹金山,是宝兴当地人民心中的“红军山”,是立在人民心中的历史丰碑。

  夹金山主峰海拔4500多米,终年积雪,当地民谣称: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男人不敢攀,要过夹金山,除非是神仙。红军绕其南面所过的垭口海拔4114米,从山脚下的筲箕窝,经过五倒拐、鸡翅膀、大雪塘、九坳十三坡到山口王母寨,全程15千米。

  夹金山名声远播,不仅因为它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而且体现在:为了革命的胜利,红军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翻越夹金山所表现出来的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以及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

  弹指一挥,时光荏苒80年。

  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夹金山上,牛羊成群,野花开满山间。

  回望长征路上光辉灿烂的英雄篇章,铭记长征团结奋进、英勇无畏、勇往直前和不胜不休的革命英雄主义,启迪着我们对今天的思考。

  今天,夹金山已然成为了硗碛藏族乡人民的致富“神山”,他们传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开创着幸福的生活。

  不仅如此,夹金雪山的景色和每年剪牦牛毛的盛况,也吸引着各处的游客前来观赏。

  夹金山下,处处有宝藏。牧场上,还有多种名贵药材,川贝母、雪莲花、羌活、大黄等药材处处遍布。还有特色农产品涵盖腊肉、香猪腿、雪山大白豆、苦荞、甜荞、黑桃、原始立桶蜂蜜;养殖业发达,养殖有牦牛、黄牛、山羊等。

  内涵丰厚的夹金山,正是由于神奇的红色人文精神对其绿水青山的浸染装点,才使得它“红”与“绿”交相辉映,赢得了人们纷至沓来的朝拜,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如此厚重的痕迹。

  达维:达维会师,开创长征新篇章

  翻过夹金山,就到了小金县(旧称懋功)的达维小城,这个位于夹金山北麓的川西北小城,皆因它与中国革命的一段撼人心魄的历史连在一起而闻名遐迩。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于长征途中在这里胜利会师,达维由此被载入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史册。

  沃日河,在小金县达维老街东侧300米处的河岸上,有一座小木桥,被称为达维会师桥,是一处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1961年,该桥和“懋功会议”遗址同时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达维会师桥北岸公路旁,赫然矗立着“红一、四方面军达维会师纪念碑”。

  小金县城往东7公里处有两座铁索桥,分别是猛固桥和马鞍桥。猛固桥横跨于沃日河上,马鞍桥横跨于抚边河上,两桥相距不足200米,但都称得上地处要冲,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为迎接红一方面军顺利进驻小金县城,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与敌人进行了激烈战斗,战士的鲜血染红铁索,桥头堡上至今留有累累弹痕。障清碍除之后,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部来到猛固桥头,“十里相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和红一方面军顺利进驻小金县城。

  如今,在小金县境,两河口会议会址景点、达维会师桥和达维喇嘛寺会师景点、天主教堂和三关桥景点、猛固桥等景点,已然是夹金山下的重要旅游景观;而“夹金山—达维会师桥—沃日土司官寨—猛固桥—县城天主教堂、会师广场、三关桥—抚边乡粮台老街—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会址—梦笔山”,也成为了众多游客关注的红色旅游线路。

  80年前,红军翻越了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并胜利在达维会师,开启了红军长征的新征程。

  80年后,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已然成为革命圣地,也成为追忆历史的红色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