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康巴 “细嚼”甘孜味道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日报记者 常雄飞 摄影衡昌辉)甘孜州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康巴文化独具特色。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指导下,作为项目实施中心区域的甘孜州,将康巴文化和旅游、文化消费有机融合,让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呈现出一道独特的甘孜味道。
留住游客万花筒般展示风貌
金秋时节,康定跑马山下,折多河畔,“灌顶雪泉·康定之珠”文化旅游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冬天这里不能施工,现在得抓紧时间。”该项目投资方、四川钦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薛霆,这个外地人已经成了“甘孜通”。
“灌顶雪泉·康定之珠”项目已入选文化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36个重点项目,将旅游酒店、文化体验、购物休闲、非遗研究等多种业态进行融合,像万花筒一样,向游客全面展示藏区风情。
在丹巴县甲居藏寨,“甲居三姐妹”客栈老板桂花已经营客栈14年,每年接待万余人,年纯利润突破60万元。在她的带领下,很多邻居都将自家房子改造成客栈,迎接各方游客。
除了风景,甘孜州已开始摸索中国山峰开发新模式:2013年—2015年,开展木屋营地等基础实施建设;2015年—2020年,完善成型。接待大型登山赛会,并面向市场开放。
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客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让游客留下来。只有留住游客,这些项目才会发展壮大,才会实现居民安居致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留住文化要传承也要生意
甘孜丰富的民族文化要搭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快车,经济效应与文化传承缺一不可。
白玉县河坡乡根秋丹贞祖祖辈辈都从事藏族手工技艺,从以前的兵器,到现代的装饰品、藏刀、佛具,都是纯手工制作。根秋丹贞是“白玉河坡藏族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订单已经接到了2016年。价产值达100多万元。河坡民族手工艺主要集中于河坡、热加两乡和赠科部分村,不少产品已初步有了基地,河坡乡566户中从事手工艺生产和加工的户数已达到324户,手工艺产品年销售总值达800余万元。根秋丹贞说,能通过手艺创造财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这门技艺能得到传承。目前他已经开设了培训班,学员本地外地的都有。
同样在教徒弟的还有炉霍县唐卡协会会长杨宏,他告诉记者:“唐卡市场一直供不应求,前几年炉霍县的唐卡人才流失严重。从开始规划炉霍唐卡文化产业园区之后,今年已有不少唐卡艺术家回到炉霍。”记者获悉,产业园区建成后,还能带动唐卡原料、唐卡装裱、唐卡学校等多种业态。
在德格印经院,一块一块年龄超过300年的经版记录传承着博大精深的藏文化。2014年,德格已启动经版复刻计划,用纯手工的方式将印经院内各种国宝级的古董经版重新雕刻,原始的经版将被作为文物更好地保存下来。以德格印经院为中心,德格将康巴文化、藏医文化、格萨尔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体验式文化产业园区,让更多游客能近距离体验这种传承数百年的文化传统。
不管是白玉河坡藏族手工技艺,还是炉霍唐卡、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既面临文化产业发展开发,也面临技艺的保护。用德格文体广局局长杨胜的话来说,对于民俗技艺、非遗项目肯定都是谨慎开发,以保护为主。
白玉街头的民族手工艺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