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机遇 迎接政务服务中心发展的挑战

11.04.2014  20:2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开启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要的突破口。2001年9月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中纪委、监察部挂牌,标志着全国行政审批制度启动行政审批清理、规范、效能的改革进程。1999年浙江金华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探索建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载体。2001年“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在四川省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此,政务服务中心伴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诞生。时至今日,行政审批制度14年改革推进的跌宕起伏过程,也是四川各级政务服务中心14年生存发展的艰难坎坷历程。2013年4月,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从中纪委、监察部划归中央编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入政府职能清理、规范、转变的改革新征程,政务服务中心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政务服务中心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载体作用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1.行政审批制度的形成及其现实弊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计划经济模式作为党和政府管理社会和经济的一项行政制度,以行政审批作为行政运行的主要管理手段,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有计划有组织社会活动作为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作为执行机关,必须从组织机构到执行力度上下级完全协调对应。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消极作用是个体积极性受约束。

      计划经济条件下管理经济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职能按经济行业划分而设置,在经济行业划分最细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务院行政管理机构多达百个。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集中力量办成举世注目巨大成就的作用,也约束限制了社会各层次各类别的积极性主动性,从1953年到十八大召开的60年中,国务院机构进行过13次改革,不同年份机构数量成戏剧性的成倍增减。以部分年份国务院机构数量变化为例:1953年有42个-1954年有81个-1970年有30个-1981有100个-1985有41个-2003年有28个-2013年25个。除政府组成部门外,还有国务院特设直属机构、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2013年有五类共105个机构。如此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组成的行政管理体系,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维持运转,但未必能换来行政运行的高效率。机构改革发生的数量变化是形,其内在职能的定位才是机构改革的实质,否则必然会在机构越改越大、编制越改越多、队伍越改越臃的怪圈中轮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来建立在经济行业细分管理基础上的行政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定位,要让位于发挥个体积极性、以服务社会、服务经济主体的行政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没有现成的经济改革模式可借鉴,我们花了30多年时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摸索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规律。期间,政府行政管理 四轮错位 (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成了政府职能转变的突出矛盾。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效率低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滥用职权、吃拿卡要、执法不公等行政乱象,成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紧迫任务。要建立并实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

      一是政府行政审批的职能定位-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建立新型行政审批方式-负面清单制度。三是清理各级行政审批项目、非许可审批项目、行政服务项目、审批前置条件、行政事业性和服务性收费项目、中介服务项目等政府行政审批的家底,取消非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四是建立依法、规范、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标准。五是建立行政事业性和服务性收费规范。六是建立中介服务规范。七是建立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八是建立功能齐全、运转有效的政府网上服务平台。九是县及其以下各级建立功能满足群众需求的便民服务平台。十是建立培养高素质的政务服务队伍。

      (二)政务服务中心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载体作用

      涉及政府管理社会和经济的职能部门,从目前的机构职能设置、内设机构结构、人员质量数量配置、行政运行成本、行政运行效能等方面,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比有明显差距。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政府现存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必然会出现“五减一高”的结果,即:管理职能减少、管理机构减少、内设机构减少、人员数量减少、运行成本减少、行政效能提高。

      要实现“五减一高”目标,需要新的承载体承接新形势下适应社会服务需求的政府运行职能,建立不同于传统行政管理机关的新型运行模式。政务服务中心承担政府综合服务平台功能,与传统行政管理机关运行模式的区别:一是运行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工作对象。从客体向主体转变;三是职能界限。从无限向有限转变;四是运行方式。从封闭向开放转变;五是运行组织。从串联向并联转变;六是运行效能。从增耗低效向提能降耗转变;七是运行监督。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政务服务中心运行模式的上述转变,正是朝着“民主、有限、法治、服务、责任、效能”服务型政府要实现的目标在积极努力。无论今后政务服务中心的形态怎样变化,只要不断向着各级政府综合服务平台的功能发展,承担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载体作用就势在必行。

      (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政务服务中心的发展机遇

      政务服务中心应改革之运而生,将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中充实、发展、强大。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是新一届党中央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不会轻易改变。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将持续增强,改革目标与改革结果更加趋同。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将解决体制机制难题作为重点,政务服务中心的发展就是建立新的行政体制之一,其发挥的政府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就是新的运行机制之一,将解决政务服务中心长期生存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将为政务服务中心长远发展指明方向-努力成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载体之一。

      二、市、县政务服务中心在今年改革大潮中面临的挑战

      当前,各地政务服务中心都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发展机遇,但能否牢牢抓住这个难得机遇?能否将改革的大潮转化为政务服务中心发展的动力?也面临体制机制、工作思路、措施办法、领导重视等诸多主观客观的系列挑战。我认为,2014年要深入学习领会省政府《关于2014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14〕7号)等一系列涉及政务服务工作的改革政策举措,结合本地实际主动作为,勇于面对如下的改革挑战:一是继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措施。虽然已是老生常谈的课题,却是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长期制约政务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推进政府服务标准化。建立政府服务长效规范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政府服务标准化理论和实践体系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基层在实际推进中又常常陷入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的进退两难尴尬中。三是政务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对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更是市、县级党政主要领导的关注重点。政务服务工作能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在当地党政主要领导中就会有相应的地位和作用,政务服务中心的自身发展才有现实的可能。四是政务服务与地方维护稳定的结合点。维稳与发展对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具有同等重要关注度,政务服务中心同样会争取到相应的地位和作用。五是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巩固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府综合服务平台的一项重要功能。六是建立本级行政、事业、服务、基金等各类收费服务规范,建立社会中介服务规范,是各级政府在现有行政职能中的越位、缺位、错位难题。也许借改革之力,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就是拓展政务服务工作未来职能定位的过程。

                                                                                      德阳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