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乘风行 四川走进文化繁荣兴盛新时代
立春时节,乍暖还寒,四川文化的几朵“报春花”却已悄然绽放。
1月24日,在被称为中国“春节老人”的天文学家落下闳的家乡阆中,“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启幕,吸引无数关注中国传统历法和落下闳科学精神的人前来。这是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中的一项活动。
2月4日,周日,成都天府广场,“排队看展”场景再次出现:上万人走进成都博物馆看阿富汗珍宝展。展厅里,金灿灿的宝藏向观众展示着古老丝绸之路的富饶,其中包括展示两千年前四川蜀布和邛竹杖游历丝路的足迹。
同一天,北京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门前也排起长队,观众们是冲着史上规模最大的张大千画展而来。置身画幅中,不少观众惊叹四川厚重文化孕育出的大千神韵。
立足中华文化沃土,紧承“一带一路”建设,“请进来”“走出去”两手抓,2018年开局的“先手棋”,四川文化出手不凡。
天府之沃,文化厚土,千年文脉繁荣兴盛,连绵不绝,近年尤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四川坚定地贯彻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地把思想文化建设纳入治蜀兴川大局,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坚定地推动四川文化繁荣兴盛发展。
2017年12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为四川文化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提高四川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上承国家之宏伟战略,下施为民惠民之策,走进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又一个春天,四川乘风而行!
站位定位
以自信之姿,谋文化强省的蓝图
“政府工作报告讲了许多工作,比如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村落和建筑;推进历史名人博物馆建设;推广公共文化设施错时延时开放……”1月底,省人大代表、建川博物馆馆长、拥有170万粉丝的网络大V樊建川在微博上晒出他在今年省两会上,感受到的四川文化发展的强劲脉动。他踌躇满志地说,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他还要在建川博物馆聚落里新建一个改革开放馆。
同样感受四川特别重视文化发展的还有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他注意到这样一点:省人代会闭幕会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几个方面的工作中,鲜明提出必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繁荣兴盛内容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可见省上对文化的重视”。他认为文化繁荣兴盛正处发展“风口”,值得把握。
风从全国大局来。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明“大势”,四川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新的历史方位。作为文化大省及巴蜀文明的发源地和重要承载地,四川对中华文化乃至中外交流贡献巨大。去年4月,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达成《成都共识》:四川作为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枢纽地,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价值,巴蜀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
风从四川方略来。四川文化独特秉性深为四川决策者所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深刻理解“四个自信”的时代内涵,把文化繁荣兴盛置于治蜀兴川的大方略中来落实。“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四川文化发展的承诺掷地有声。
从制度创新的“组合拳”可见四川“抓铁有痕”的力度:《中共四川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出台,《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完成修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大举措相继出台,为四川文化“雄起”提供强大支撑。
走进新时代,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四川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兴盛的战鼓已擂响:统筹抓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振兴四川出版和四川影视,支持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精品力作,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优质文化产品,进一步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文化自信的四川谋划,见者益远,闻者益彰。
厚度热度
以创新之智,办繁荣兴盛的实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去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其外孙女阿贝拉用中文唱歌读诗的视频大热网络。阿贝拉不知道的是,这首唐诗的作者李白,在2017年被推举为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四川正在全力传承推广其文化价值。
风从传统文化厚度中来。“四川传统文化很有厚度,曾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历史名人,他们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闪烁着四川人民独特的气质风范。四川历史名人,往往一个人就是一个标杆。”省社科院研究员、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一语中的。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3月,四川创新性地推出“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十大历史名人推选等系列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四川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传统文化,又何止对历史名人。
比如川剧。近日,根据作家阿来小说《尘埃落定》改编的川剧《尘埃落定》获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在2015年、2017年,该剧均获国家艺术基金资金资助。自2014年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国各地演出140余场,观众反映良好。
这些被挖掘出来的四川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润物无声”,充分发挥了浸润作用,成为凝聚四川人民的精神纽带。2018年,四川文化人的“挖掘”工作还很多,日程满满:修建历史名人博物馆、开办中国川剧节、创作10部以上文艺精品力作、3300场演出、巴蜀文物巡展……
风从现代发展热度中来。既挖掘优秀传统厚度,又推动现代发展热度。文化发展始终与全省中心大局同频共振,践行治蜀兴川事业发展,全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文化产业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
音乐“发烧”,不止一首《成都》。打造音乐产业园区、举办国际音乐节等多管齐下。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城市篇)》显示,成都综合指标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仅次于广州。
出版振兴,创行业纪录。2016年四川提出出版振兴战略,政策给力、业界努力。2017年,我省获得15个中国出版政府奖,20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作品版权登记量突破14万件,创历史之最;《米小圈》销售突破1200万册,为四川单本书籍销售之最!
影视霸屏,涌现“四川现象”。2017年,四川3部剧占据央视一套全年1/4的黄金时间,创全国之最;电影《二十二》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1.78亿元收入创造了国产纪录电影票房之最。
……发展新思路不断,未来热度更可期:用抓项目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2018年,是四川文化产业的“项目年”,仅重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新开工就有58个、续建50个,四川大剧院、成都城市音乐厅等预计年内建成,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900亿元,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明显增强。
惠民乐民
以为民之本,绘美好生活的画卷
买书、看电影、逛文博景区……1月30日,国内首个文化惠民消费线上支付平台“文创成都”APP上线营运。成都市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用手机完成文化消费,并获赠积分返还用于下次交易。
“让文化消费更便利,让政府补贴更精准,是我们打造这个平台的目的。”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互联网+金融”这一创新模式,政府投入400万元拉动新春文化消费,开展更为切实的惠民补贴。
风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来。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是增进民生福利的关键因素。四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文化繁荣兴盛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为民惠民答卷手笔不凡——夯基础:我省建成公共图书馆198个、文化馆20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349个,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5.2万个,构建了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实现全覆盖。
创新举:从去年7月底开始,四川美术馆、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化馆、成都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国内率先实行错时延时开放。这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惠民新举措,受到广泛好评。
出实招:去年我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推动更多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承诺。成都博物馆丝路展、四川博物院中印雕塑展等多个特展实现全免费,上百万人观展。今年初,成都博物馆的阿富汗珍宝展,依然免费,观者众多。
强担当: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我省通过出台针对性实施方案、制定专项规划、启动“千村文化扶贫行动”等措施,大力推进文化扶贫,补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培育乡村文艺队伍,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和“扶智”的作用。
群众文化获得感是一个个真真切切的实在实惠。2018年,这种获得感将更加强烈:文化场所的错时延时将延伸到更多市州及区县,文化扶贫力度更大,免费观看的世界级特展将更多。
还有一个令人值得期待的新路是:今年省两会提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意、数字音乐、网络文化等创新发展,推动四川文化“走出去”……这些举措的提出和落地,将让更多人受惠,更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好风助力上云霄,文化繁荣兴盛,必将在川人的努力奋斗中实现,在川人的美好生活中体现!(记者 王代林 余如波)
责任编辑:郑玮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