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冰封,成都手游还“游”得动吗?

22.12.2015  09:18

发行商神经紧绷,投资人的钱也不好拿

12月16日,在天府软件园C区一间会议室内,英国ARM公司正在举办开发者日活动,来参会的手游从业者满满当当坐了一屋子。可在11月初,这场活动开始报名时,主办方之一、成都高新移动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张正刚曾担心,参会的人也许不太多。

因为在很多旁观者的眼中,作为行业“第四极”的成都手游,似乎已从“盛夏”步入“寒冬”。事实果真如此?成都手游企业的未来往何处去?

A

行业媒体泼冷水:手游“第四城”泡沫破了

12月底,28岁的左明有点焦灼。这个年轻人在电器行业做了4年多的销售,今年3月底,他带着300多万元的积蓄,一头扎进手游行业,与朋友合办了蜀山互动。公司成立了9个月,产品已经开发了七成,作为资方和商务总监,左明开始为首款作品找代理。“现在市面上还没有这种玩法,在流行微创新的研发圈里很难得”,他对首款产品很自信。

事实却在泼他冷水。在国内外分别接触了好几位发行商后,左明发现,发行商们变得异常谨慎,尽管对新玩法感兴趣,但还是保持着深度观察,“他们宁愿在后期花500万元代理成熟的产品,也不再像前两年那样,花300万元在产品中期下赌注。”

手游发行商神经紧绷,投资人的钱也变得不好拿。张正刚告诉记者,“去年大概有六七十家游戏企业拿了天使投资,今年我了解到的不到20家。”

今年以来,成都手游无数次成为行业焦点。4月,行业媒体“游戏葡萄”一篇4500字长文《【败局】成都:手游第四城的泡沫与坍缩》引来多方讨论。此文从成都手游的崛起,谈到卡尔维、游戏工场等知名游戏厂商和孵化器的衰落,直言产品同质化、人力成本上升、团队缺少项目管理意识、缺乏研发经验交流、契约意识淡薄等问题。

有人据此认为,行业“寒冬”降临,成都手游面临“败局”。

B

企业从500多家减至200家行业从井喷发展期进入洗牌期

按“游戏葡萄”的说法,成都手游企业数量“从鼎盛时期的1000多家CP到如今的200多家”;张正刚却认为,成都手游的高峰期,有500多家手游企业,每年获得天使投资的创业团队有60-70家;到今年,手游企业只有200家。

为什么手游企业在减少?“是行业的门槛在提高。”小旭音乐创始人卢小旭告诉记者,“需求爆发时产品少,那时候就拼快”,有一个商业计划书就能拿投资,发行商也在“抢”产品。到了2014年下半年,见多识广的玩家们对产品质量越来越看重,闻风而动的发行商开始减少拿产品的数量,代理金也逐渐减少;如今,资本对手游的热情在逐渐回归理性。

张正刚看到,手游业收入开始呈现“两个集中”,一是向渠道商、发行商集中,渠道资源僧多粥少,他们在产品流水中的分成越来越高;二是市场占有量向优质开发商集中,“20人的团队做出的东西和200人的没法比”,只有精品才能获得市场青睐。“行业从井喷发展期进入洗牌期。当市场平静下来,质量拙劣、创新不足的团队被淘汰出局则是必然。”

大浪淘沙,受冲击的首先就是小研发商。这类20人以下的小团队,占据了成都手游创业公司的60%-70%。由于创业门槛低,一些手游团队往往拉扯到5-6个人就开张;还有人为了图快,十几天开发出一款产品;甚至有人做这行就是想进来浑水摸鱼。

在游戏茶馆CEO王佳伦眼里,Tap4fun、数字天空等大型研发企业,已经有了一些现象级的产品,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企业运作,哪怕行业变冷,也能够平稳过渡。“几十人的中型团队生存最艰难”,一方面他们曾获得过200万-500万元投资,这些不高不低的资本只能维持一年多的研发,到了产品发行阶段,金库却见底了。另一方面,他们崛起于手游快速发展期,那时候策划的产品,已经跟不上现在的市场需求。从运营来讲,他们团队又比小团队大,调整方向不够灵活。

手游“第四城”的冬天难挨,北上广的日子同样不太好过。王佳伦分析,北京的手游企业成本高,又喜欢一下子做很大,更容易大起大落。卢小旭则看到,北京此前聚集了大部分的手游发行公司,现在巨头通过抢占大量优质产品和渠道资源,北京的发行公司也在分流,“死了很多中小发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