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推血管显像仪被誉为扎针神器 习近平曾体验
专访中科微光CEO朱锐:当光学遇到医疗,“扎针神器”只是个开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 实习生 刘钊|北京报道
当光学遇到医疗,会发生什么?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期间,专门到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下称“西安光机所”)察看了科技成果及产品展示。其中一个产品“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是光学与医疗的结合,能够通过红外光识别出血管位置和深度,被誉为护士们的“扎针神器”。在考察现场,习总书记还饶有兴致地把手伸到仪器底下体验了一下。
“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是由西安光机所参股的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微光”)研发的。它有何独到之处?其研发过程和市场应用前景如何?《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中科微光CEO朱锐,详解研发背后的故事。
“扎针神器”:8个月攻克难关
“一个朋友带着孩子打针,但是血管太细被扎了很多针也没有扎进去,护士很难办,家长也特别心疼。这个朋友就问我们能不能通过光学的方式把血管看清楚,我们当时就有一些灵感,在参考了很多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经过8个月左右的研发,从概念到产品就出来了。”朱锐用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讲述设计“扎针神器”的缘由。
而从更实际的目的看,“扎针神器”是中科微光在公司过渡期的一个意外收获。中科微光刚创立的时候,是想做一项更加庞大和复杂的项目,也就是“光学相干断层影像技术(OCT)”,但是这个项目需要的时间很长,投入也很大。
朱锐团队从公司发展战略角度考量,决定先做一款“小产品”过渡,于是就先集中精力突破“扎针神器”,从2013年3月启动研发到10月上市,只用了不到8个月的时间。此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的产品。
开始设计时,朱锐团队分析了国外两款类似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遇到的瓶颈:一款使用红外光源,但体积很大,价格昂贵;另一款体积较小,但运用的是激光扫描技术,在安全性上有欠缺。比如,激光直射眼睛存在安全问题,尤其是扫到儿童眼睛的话,会造成一些损伤;另外,护士长时间看激光也会出现头晕的情况。
在解决了这些缺陷的前提下,中科微光研发的血管成像仪相比国际同行,在三个方面进行了突破:
第一,利用双波长红外光技术而不是激光扫描技术,不仅安全、无创,而且效果好,成本低。
第二,全球首创可同时识别血管位置与深度。在临床过程中,护士不仅希望通过仪器能看到血管的分布,还希望能看到血管的深度,这样进针的时候就可以作为参考。针对这种需求,中科微光就研发了一种深度识别技术,来大致分辨血管深度,指导护士进针。
第三,在集成设计方面,把成本大大降低。成本的降低是缘于中科微光优化了很多核心算法,并且使用了一些基础器件和量产器件来实现复杂功能,这样就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把体积缩小到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朱锐介绍说,血管成像仪最大的用处是帮助找血管,在医疗注射中都可以用得上,特别适合扎针常遇到困难的肿瘤病人、肾病病人、儿童和老年人。
国产“扎针神器”销往海外
把科研成果从书架上转化为实用产品是朱锐的追求。
早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朱锐就对光学情有独钟。硕士毕业时,他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3D眼科光学断层成像仪,并用于临床研究。
2011年,朱锐在香港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还剩一年多毕业。此时,他在一场创业大赛中获奖。
朱锐说,当时摆在他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把博士读完再创业,另一个是抓住机会直接创业。思考了一天后,他觉得机会稍纵即逝,而且香港大学没有休学的机制,所以决定退学创业。
“扎针神器”的成功也证明了朱锐当时的果断选择是正确的。去年,血管成像仪销售量600多台,创造了数千万元的市场价值,今年预计销售量超过1500台。中科微光也积极开拓了海外市场,已有100多台“扎针神器”销往南美、中东、韩国等地区和国家。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工程中心主任祝军:
影像技术创新会改变甚至颠覆现有治疗方式
纵观几百年医学技术的发展,工具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带动着诊断和治疗的进步。影像诊断设备在医疗技术中占据极高的地位,全球医院每年用于采购影像设备的开支占到总支出的70%以上。影像技术的创新会改变甚至颠覆现有的疾病治疗方式。因此,在医学领域最具创新性的公司将有希望成长为行业巨头。
中科微光是创新光学医疗器械的代表。他们研发的投影式血管成像设备能帮助护士直观看清原本模糊的血管,可广泛用于儿童、老人、肿瘤病人等扎针困难人群,最早投放到我们医院使用时,获得护士一致好评。此外,中科微光正在研发的“内窥OCT”技术全球领先,将来可能成为继X光、超声、核磁之后又一项重要的影像手段。它的分辨率比超声高10倍以上,造影探头是现在最小内窥镜的1/3,可实时对体内病变做三维断层扫描,未来很可能在心血管、消化道、呼吸道疾病诊断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编辑:SN123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