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里隐藏的身体健康密码

20.10.2014  12:57

  血液流遍全身,能输送营养、排出废物,还暗藏着身体健康与否的“密码”。

  辅助抑郁症诊断。今年9月,英国《每日邮报》刊文指出,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血液中9种化学物质的增加与抑郁症相关。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测定其中3种化学物质含量的血液检查,目的在于方便抑郁症的诊断。

  预测康复速度。据美国“每日健康”网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通过监测血液中一种白细胞的活动,可预测手术后患者的恢复速度,以便在术前做出更具体的计划。

  发现长寿迹象。2013年刊登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血液中某些代谢分子的等级水平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以及衰老速度。其中一种分子还与肺功能、骨密度、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等有密切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检验科主任医师丛玉隆教授提醒,虽然通过血检能查出很多东西,如遗传病、传染病、代谢疾病、恶性肿瘤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血检项目还可能越来越丰富,但包括上述前沿研究在内的很多成果,目前只能当作具有研究性的课题,不能用于临床检查和诊断。生活中有很多宣传某项血检神奇功效的广告,如一滴血查亚健康、预测多年后健康状态等,也多不可信。

  北京中日医院放射治疗科熊英医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需要百姓学着了解的,应该是血常规检测中一些重要的指标,这才是被证明和确认的某些疾病的信号。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反映了身体的造血情况,一般来说,红细胞增多多见于慢性肺心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贫血或恶性肿瘤。其中,小孩常见缺铁性贫血,应首先考虑膳食是否平衡;老人若贫血需排查恶性肿瘤的可能。不过,依人群和地区差异,红细胞基准数量也会有所不同。新生儿红细胞计数较高,部分老年人则偏低,孕妇因妊娠影响会出现红细胞生理性减少。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通常红细胞计数高于生活在海拔较低地区的人。

  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如果感冒发烧时中性粒细胞增多,意味着可能存在细菌感染,需进行抗生素治疗;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且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多为病毒性感染,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血小板(PLT)。血小板在血液中十分稳定,若发生变化,可能意味着出现血液疾病,比如粒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甲胎蛋白(AFP)。如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肝脏疾病。肝癌患者中,67%~74%会出现甲胎蛋白升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也会导致这一问题。因此,遇到该指标变化,最好先到肝病相关科室进一步检查。值得提醒的是,妊娠后3个月也可能出现甲胎蛋白升高,分娩后3周可恢复正常,不用过于担心。

  癌胚抗原(CEA)。其对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都很敏感,但需要做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临床中,常用作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若其升高,应首先到泌尿外科就诊,筛查是否患有前列腺癌,中老年男性尤要注意。不过,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也会造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

  熊英提醒,无论是哪种血检指标,是否患病或需要进一步检查都需要遵医嘱,不可自作主张,更不能讳疾忌医。平时,则应通过以下方式,维护血液的健康。

  多喝水有助“排毒”,加速血液中尿素氮等有害物质的排出;控制脂肪摄入,暴饮暴食、大鱼大肉可能导致血脂偏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蔬菜、水果、牛奶、豆类、水产品等则能提高血液活力;远离化学毒物,比如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硝基化合物,诱发溶血性贫血的砷化氢,影响造血功能的苯、放射性物质等;谨慎用药,用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不凭感觉自行服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