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申遗到底多难?四川确定68处文化遗产点申遗
(图据网络)
专家建议“讲好‘故事’”这更能打动世界评审团的心
昨日,2015蜀道申遗专家咨询论证会在成都召开,会议邀请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郭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舟等考古学者就蜀道申请的工作提出专业意见。专家们均表示,蜀道申遗在做好申遗线路和文物点的确定等工作之外,更要学会“讲故事”,如此,才更能打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审团专家成员。
确定 4条古道68处文化遗产点申遗
论证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蜀道申遗工作组介绍了经过数次专家讨论、遴选,最后推荐的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荔枝道4条古道上的68处文化遗产点。据悉,这4处古道的68处文化遗产点是在省申遗办提供的蜀道遗产名单以及各市州提供的蜀道遗产名单的基础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多次讨论最后确定。
据了解,蜀道申遗自2011年在广元启动。最近几年,米仓道、荔枝道的考古调查相继展开,四川省境内的蜀道大致走向和关键文物点都得以清晰呈现。此前各市州共推荐了金牛道等古道上的95处文化遗址,经过专家讨论,最后推荐了4条古道、68处文化遗产点。在地域上,4条古道涵盖我省7市26区县,古道(遗产点)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最晚到清朝。其中,金牛道文化遗产点共33处,米仓道文化遗产点19处,阴平道5处,荔枝道11处。
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琼表示,在今年9月底以前,将完成蜀道申遗的文本编写工作。
价值 人类交通史上“活化石”、“活文献”
“蜀道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使用最早、使用时间最长道路体系。同时,蜀道是惟一贯穿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的交通体系,并成为中国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的重要通道。”省文物考古院副院长唐飞表示,蜀道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活化石”、“活文献”。
研讨会上,负责文本编制的四川省考古院昨日首度批露了蜀道申遗的6大价值:是人类古代交通史上的伟大奇迹,是筑路形式的发明创造;是中国古代“交通艰难”的历史见证;是纵贯古代中国西部南北走向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交流的伟大通道等等。
■申遗难点
讲好“蜀道故事”让“脉络”更全面
如何让蜀道的历史打动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们?它的难点又有哪些呢?
对此,曾参与过青城山、都江堰等多个申遗项目评审的郭旃认为,蜀道申遗,不能把重点放在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意义之上,相反,应该多发掘普世的价值,“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宽、更远,更多地去提炼蜀道与人类文明进程的相关联系。”其他与会专家也表示,蜀道是自然与人类创造相结合的世界奇迹,具有独特的普遍价值,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但如何讲好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蜀道的故事,还需要做更为细致的工作与调研。
“蜀道历史悠久,线路也颇为丰富,但如何把蜀道的‘时间脉络’讲清楚,我认为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表示,针对蜀道,应将蜀道的修建年代、使用年代、废弃年代以及现存的文化遗存年代进行更详实的疏理,使蜀道在历史长河里的“时间脉络”更清楚、更全面。
天府早报记者 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