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蜀绣绣出泼墨山水 快来省图看成都手艺人绝活

04.09.2016  12:33

  

  王华民创作的毛线画作品

  

  杨德全的蜀绣作品《山色空濛听雨声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一位手艺人而言,手里的活儿可以说是他们一生的事业,把活儿做到行内最好,那将是手艺人的骄傲。昨日,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把我市的手艺人集结起来,让他们亮出自己的绝活儿——在四川图书馆集中展示我市手艺人的得意之作,一件件精彩作品让人目不暇给:能保存100年的花瓣画,上世纪70年代制作的银花丝烧蓝银豆,以假乱真的树皮画……各类稀奇玩意儿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让人叹为观止。

   蜀绣呈现泼墨画景象

  昨日记者一走进省图展厅,便被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各类手工艺品深深吸引。展厅里,记者随处都能听到观众的赞叹。“哇,蜀绣也能绣出泼墨山水!”顺着观众的赞叹声望去,记者被蜀绣作品《山色空濛听雨声》吸引。说到蜀绣,人们一般会联想到“芙蓉”“鲤鱼”“熊猫”等传统题材,这件如泼墨山水般空灵秀美的蜀绣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山色空濛听雨声》是蜀绣名家杨德全推出的最新作品,她用精湛的蜀绣技法展现了烟雨朦胧、水光潋滟的美丽景象,整幅作品气势恢宏,现代感十足。

  为制作这件蜀绣,杨德全采用了平针、乱针、二三针,在样稿上反复实践,但作品效果一直不能让她满意。有一天,杨德全忽然发现,在采用左右旋转360度的针法时,蜀绣画面中竟呈现出光影流动的奇特效果。此后,杨德全在绣样稿的过程中,把传统针法完全拆分开后进行重新组合,任意挥洒针线的长短、旋转,使得蜀绣的色彩和线条更具质感,她的蜀绣创作也进入了“针随我心,心手合一”的自由状态,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别具新意,让人们领略到蜀绣全新的一种美。

   毛线画编出油画效果

  “你看这两幅画,太像油画了!”听到观众的惊叹,记者也仔细欣赏起这两幅“油画”,没想到,手艺人居然是用毛线把四川小巷景色精巧地编织出来,斑驳逼真的巷景、厚重沉稳的色彩,把四川小巷的独特魅力描绘得栩栩如生。普通的毛线,通过手艺人的一双巧手,居然有了油画的效果!作者王华民向记者揭秘道,毛线画乍看起来像十字绣,不过它不是用绣线制作,而是用各种颜色的毛线编织出来的。王华民坦言,她独创的混色编织毛线画不仅色彩丰富、形态逼真,而且颇具油画效果,被誉为“中华一绝”。据了解,王华民的作品《白桦林》曾获2004年全国首届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金奖。“真没想到,打毛线都能打得这么艺术!”观众一边欣赏这些毛线画,一边赞叹。

   针眼般文字绘出奔马

  记者漫步展厅,让人惊艳的展品随处可见。一幅名为《马到成功》的作品前,不少观众正近距离围观,记者觉得有些纳闷。画中这匹栩栩如生狂奔而来的马,到底有何魔力?记者也走近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画中奔马的每根线条,都是由一个个针眼大小的文字组成!

  来自都江堰的著名微书艺术家、被誉为“微书奇人”的郭建兜底道,《马到成功》的创作耗时3个多月,作品由数千个微书写成的字组成。据了解,1997年,郭建开始尝试用微字结合点、线、面创作图画,他创作的《西厢记》《十八罗汉》等微书画,让人拍案叫绝。据介绍,《八十七神仙图》是郭建迄今最宏大的作品,历时半年创作,作品中的15万个字取自老子《道德经》和道家故事,字径平均0.5毫米。让人有些遗憾的是,由于展出场地所限,观众暂时无缘见识“八十七神仙”的庐山真面目。

   稀奇玩意儿受到观众追捧

  手艺,顾名思义,就是用手工从事的艺术或技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被称为手艺人,他们靠着常年积累的功夫,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器物和装饰品,点缀着人们的生活。艺无止境,成都的手艺人坚守传统、挥洒创意,此次展览中,不仅有被称为成都民间手工艺界“五朵金花”的蜀锦、蜀绣、漆器、竹编、银丝制品,也有剪纸、皮影、面塑、棕编等承载着人们儿时记忆的“玩具”,还有蛋壳画、蝶画、树皮画等平时难得一见的“另类”作品,各类稀奇玩意儿让观众大开眼界。

  据了解,本次展览从今年6月开始筹备,共有20余类近200幅(件)民间手工艺品报名参展,主办方从中精挑细选了100余幅(件)代表成都民间手工艺界水平的作品予以展示。参展作品的作者大多为市级以上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其中,超过40%的作者为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7日,免费向观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