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府城壕再现 城壕下水域会是当年护城河吗?

09.07.2014  20:13

明初期城壕正在清理中

明代成都大城与蜀王城示意图(手绘自《成都城坊古迹考》)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郑其 摄影 方炜) 继今年5月成都市考古队在成都体育中心南侧发现摩诃池遗址后,本月8日,摩诃池遗址旁又新发掘出蜀王府的城壕建筑,而城壕下则是已经一段干涸的河域。这让人不得不好奇探究,在数百年前,这段河域的“真容”是已经消逝的御河还是蜀王府城内的普通排水渠?今(9)日,记者在查阅《成都通史》(元明卷)一书后发现,该书根据《成都城坊古迹考》改制了成都“皇城”平面图,图中标记蜀王府外围均被“御沟”(即:御河)环绕。成都水利专家陈渭忠回忆,“小时候,我还在天府广场那一段看见过御河,后来御河被改填成防空洞,就再也看不到了。

        新发现城壕水域,会是当年蜀王府护城河吗?

        在成都体育馆南侧的新扩考古作业区,可以看到:新发掘处都露出了一排排由红砂石砌成、类似城墙的建筑,这些城墙高约3米多。从地层和出土器物分析,新发掘的区域断代为明代初期。考古人员将红砂石砌成的墙体称为城壕,并判定其应该属于蜀王府建筑。

        “这些城壕下,清理出大量淤泥。而且,城壕还有专门上下船用的踏道、工作平台与之相连。可以断定,城壕下以前曾是一片水域,只是已经干涸。”顺着考古工作人员的手指方向望去,城壕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段,东西向长70米,南北向长45米。城壕旁边,还有完整的斜坡踏道与其相连,供人们从这里上下河道。而在城壕中间,还分别有四个平台向外凸出,平台两两相对。一组平台长6.50米,另一组平台则长16.50米,它们紧沿着城壕墙脚向外延伸出4米,形成一个高约1米多的平台。而这些平台在古时具体作何用途,目前考古人员还没有最终定论,估计或许是平时清淤的工作台。

        《成都通史》中依据文献记载,蜀王宫城“砖城周围五里,高三丈五尺,城下蓄水为壕。外设萧墙,周围九里,高一丈五尺……萧墙设四门:东为体仁门,西为遵义门,南为端礼门,北为广智门。”文献中的“”即为当时的护城河。虽然此次考古发现的河域河水早已干涸成泥地,但这段位于蜀王府建筑区的水域仍然让专家颇感兴趣。它的身份是什么?会是曾经的蜀王府护城河吗?抑或仅仅是蜀王府内的排污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