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揽趣】 德昌傈僳人神秘养蜂法

17.12.2016  07:32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何勤华整理) 凉山州德昌县是我省傈僳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因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而保持了最原始的风俗,一些风俗被外界啧啧称奇。近日,在该县南山傈僳乡杉木沟村举行的德昌傈僳族“非物质遗产”展示会上,其中一个风俗——神秘的养蜂过程首次展示在广大游客面前。

杉木沟村坐落在海拔2000米的深山处,这里居住着107户傈僳族人家。走进这个小山村,只见房前屋后悬挂着马蜂窝,小如拳头,大如面盆,马蜂来回飞舞,形成一道独特景观。

南山傈僳乡党委书记罗孝明说,傈僳族一直都有养野蜂的传统,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以前在条件极为困难的年代,傈僳族男人们曾靠捕养野蜂的技能添补家用。”罗孝明说,现在,仅杉木沟村养殖的野蜂窝就达上千个,基本家家户户都在养。

目前,杉木沟村养殖的野蜂种类较多,有马蜂、土琴蜂、牛角蜂等近二十种,都有很强毒性。名为养殖,其实是将山野间的野蜂巢移回家附近,让野蜂在蜂巢内实现繁殖。每年8月前后取第一次蜂蛹,以后在9月、10月各取一次,蜂蛹或食用或出售。

“野蜂不能实行人工繁殖,只能从野外找着蜂巢移植回来养大。”52岁的村民李明松说,每年三四月份,当地的猎蜂人就到外面寻蜂。

寻找野蜂,傈僳人有一套奇特方法。猎蜂人张正顺向记者演示了整个招蜂的过程。“通常是捉上一、两只蚱蜢等昆虫或肉类,固定在一根细棍上当诱饵。”张正顺找来一根小木棍,上面夹着一块猪肉,放在路边的果树旁。很快,一只马蜂飞来,展开啃咬。“马蜂虽凶狠,可也很傻。”张正顺说,“它们是典型的顾头不顾尾。”随即,张正顺从自己头上扯下一根头发,熟练的在一端打上活结,另一端拴上白色的薄膜。

“可以是薄膜,也可以是鸡毛或纸条,用作跟踪的参照物,就能找到蜂窝。”看见马蜂只顾啃食搬肉,张正顺瞅准时机,将头发活结套在蜂腰上。当马蜂将肉咬住往“家”飞时,张正顺便跟着马蜂追赶。

由于捕获了猎物,野蜂的灵活度和飞行速度都慢了很多,捕蜂人就跟着白色的参照物追。通常情况下,村里的猎蜂人近则追几公里,远则追几十公里。很多野蜂巢都在十几二十米的树梢上,但傈僳族捕蜂人还是能像猴子一样轻松爬上,将树上的蜂巢取下。

“难道没有危险吗?”看到记者的疑虑,张正顺笑着说:“你不招惹它就行了,马蜂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我们这儿家家都养过蜂,没人怕它们。”即便如此,这些猎蜂人依然经常被马蜂蜇伤。李明松捋起衣袖,手臂上一个伤疤清晰可见。“是被土琴蜂蜇伤的,毒性很强。”他笑着说,每年要被野蜂蜇10多次,涂点药酒,几天就好了。

罗孝明说,如今,养殖野蜂已成了傈僳人一条致富路。“按照今年100至200元每公斤的价格,养野蜂最多的一户能卖几万元。”还有当地的猎蜂人组队到成都、德阳、资阳等地帮人取马蜂包,获得一定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