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南秦五尺道 被史学家赞“实景交通历史博物馆”

03.01.2016  09:11

  横江县秦五尺道遗址。

  横江伏龙口。

  秦王朝有七大工程,分别是秦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五尺道。两千多年来,在宜宾横江镇以北数公里的伏龙口宽仅一百多米的逼仄峡谷之中,并行着包括秦五尺道在内的数条水陆交通要道。这个厚重的人文地理节点近年被交通史学家发现后,誉其为罕见的实景交通历史博物馆。

  在这里,河床深切的关河水流湍急,两岸山势险峻、连绵不绝,唯有关河拐弯处的伏龙口有一个豁口。架在各自高架桥上的内昆铁路和水麻高速公路,在豁口里、关河上从容飞渡;川滇公路和通乡公路,在山脚顺势蜿蜒;幽幽五尺道,如飘带在山腰若隐若现。

  川滇要道

  那天,我踏上伏龙口五尺道上厚厚的石板,俯身量度临崖的石板断面的厚度,竟达到30公分,这仅是经过两千多年时光的磨砺、无数人足马掌踩踏后残存的厚度。而它的宽度,虽随地形地势的变化而宽窄略有差异,但保持在一米至一米五之间。

  秦汉两朝均为27.65厘米一尺,五尺约为1.4米。由此可知,道宽五尺,是当时筑路的宽度标准。

  遗存得完好的伏龙口五尺道向山腰盘旋而上。走过一处拐肘弯,蓦然,一块状如虎口、约三四层楼房高的巨石展现在我的眼前。

  细看,五尺道如衔在虎口中的巨蟒,一块块一米多高的石碑,竖立在古道边的虎口之中。疾步上前,伫立碑前,欣喜地发现这是几块立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修路碑。碑文字迹漫漶,碑额的大字却清晰可辨。这几块修路碑的碑首雕琢有纹饰,且碑身体量较大,可推断为官衙所为。

  清代乾隆年间,为舒缓关河铜运的艰难,官方在开浚关河航道的同时,又较大规模地整修五尺道,使之成为川滇间的重要通道。由于五尺道多数路段能通车走马,因此堪称当时的高速路。

  在横江县境内这几百米完整的五尺道上,迄今为止共发现六块民国以前的修路碑,这至少说明,在清末民初,这条有着两千多年路龄的古道,仍承担着沟通川滇两省的主要功能。

  五尺路坚

  公元前250年,在稳定了对巴蜀的统治后,秦孝文王开始经营巴蜀以南地区。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造福万民的蜀郡太守,又承担了开修僰人道(即五尺道前身)的任务。僰人道起自僰人道县,溯关河而上,直抵传说中蜀帝杜宇的故乡云南朱提。

  史书载:“僰道以南,山险沟深。”五尺道大多建在崇山峻岭之中、悬崖峭壁之上,其艰险超乎常人想象。而开凿道路的工具,仅有简陋的锤、凿、锄、钎。当年的施工者除了用生命与顽石高崖进行短兵相接似的搏斗,也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四两拨千斤的妙法。在这里,李冰同样采用修筑都江堰时对付顽石的办法,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坚崖绝壁处堆薪积柴,燃起大火,烧红顽石,猛浇冷水,从而令顽石破碎,悬崖断裂。再用锤錾锄挖,一寸一寸地使五尺道在深山延伸。

  20多年后,统一全国的秦始皇,为了进一步略通云南,又派常頞把李冰修筑的僰人道向前延伸至建宁,全长达一千多公里。五尺道至此基本定型。

  与父辈祖先不同的是,雄才大略、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为确保千年以后,其子子孙孙经此巡游彩云之南,甚至更远,用远离五尺道的崇山峻岭里坚硬青石,取代了就地取材的松脆的页岩。于是,无数百姓以血肉之躯,终于筑成了这条秦始皇企图霸业永恒的坚实坦途。正因为如此,不朽的五尺道才与秦王朝其它六大工程比肩。

  历史画卷

  五尺道沿途高山巍峨,深渊万丈,行路难难于上青天。正因如此,它磨砺出人们空前的壮志和豪情,使之成为仁人志士名垂青史的壮丽史诗。

  公元225年,蜀汉政权的大后方,发生南中大姓(今云南部分地区的南人首领)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平乱。南人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终被感动,心悦诚服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带着彻底稳定后方的辉煌战果,诸葛亮经由五尺道班师回朝。千里五尺道,闪耀着诸葛亮“攻心为上”卓越军事思想的光辉。

  公元794年,为恢复一度中断的云南边地对唐朝的隶属关系,袁滋受唐德宗委派,以诏使的身份,由长安经四川赴云南。袁滋一行人踏着诸葛亮的足迹,历尽艰辛,行至五尺道豆沙关,不禁感慨万千,于路侧岩壁上刊石纪事,其题记摩崖石刻仍遗存于豆沙关。袁滋带去的不是千军万马,却与诸葛亮异曲同工:大理王异牟寻承诺重新归属大唐、恢复友好关系。历代中央政权稳定边疆英明决策,在五尺道上发扬光大。

  元世祖至元年间,马可·波罗继续着他的云南之行。他从贵州威宁入云南昭通至大关后,面对车辆不能畅行、徒步似乎又费时费力的五尺道,选择了骑马而行。他在五尺道上摇晃颠簸了十多天后,抵达宜宾。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诗人和书法家赵藩,不知在五尺道上走了多少趟,因为他曾在川南盐茶道任上。在五尺道沿线督办公务、体察民情,是他的应尽之责。后来,他之所以在成都武侯祠写下“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著名楹联,无疑是受到五尺道上风云激荡的历史大戏的熏染。

  五尺道,这条穿越了两千多年文明的时光隧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辉煌之至归于沉寂。但是,它的魂魄,将古人与今人、老祖宗与新生代联系起来,并在冥冥之中拥抱着未来。 马恒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