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人”搜救不停歇 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吗
本周,“东方之星”游轮翻沉事件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在对“东方之星”的救援过程中,一个名称——“蛙人”为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截至今日中午,参与水下救援的蛙人已超过200人。沉船现场施救难度大,蛙人一夜未停止下潜。
“蛙人”,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那么,“蛙人”究竟是些什么人?你了解吗?
(一)“蛙人”来自哪里?——来自海军3大舰队、武警、海事部门等
6月1日晚,“东方之星”游轮倾覆后,解放军总参谋部立即启动了应急机制,军方在海军3个舰队、海军工程大学和广州军区调动了180余名潜水员。6月2日晚9时许,现场180多名潜水员和蛙人组成的水下搜救队,轮番下水入船,仔细探摸。
6月2日,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的潜水员官东先后潜水多次,成功在沉船中救出2名幸存者。为救其中一名幸存者,他将潜水器具让给对方,自己险被急流冲走。6月3日,海军工程大学授予潜水员官东一等功。
6月2日,驻守在三峡库区的武警部队首支专业船艇部队——武警重庆总队船艇支队立即启动抢险预案,特别是正在万州某水域进行水上蛙人救援训练的该部潜水分队连夜做好出动救援的各项准备,随时等待命令出动救援。
6月4日,据央视报道,交通运输部还从湖南、江西等地调集了15名潜水员,赶赴现场参与救援。
除了解放军、武警、地方海事部门外,地方的一些民间救援也有“蛙人”的存在。
此外,还有神秘的“蛙人部队”——长时间在水下游动,而戴着面罩、备有脚蹼、橡皮衣、氧气筒等担负特殊任务的两栖部队。有兴趣可以去找相关视频、电影进行脑补。
(二)“蛙人”主要干什么?——除水下搜救外,还能为重点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东方之星”游轮倾覆后,在救援视频画面中,穿着黑色潜水服的“蛙人”活动在翻沉船体的周围,时上时下,进入江水中进行摸排。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的工作亦是如此。只要是溺水的人,无论是活或亡,我都要带他上岸,带到亲属身边,因为这是我的职责。”曹小华是南昌消防水上大队的一名潜水员,从业11年中,曾获三等功、优秀士兵嘉奖、国际二星级潜水教练员证等。
据《信息日报》报道,像曹小华一样的消防潜水员常被称作消防“蛙人”,除常规救援外,还肩负着水下排险、水中救援等任务。
前述救出2名幸存者、被授予一等功的潜水员官东,他所在的单位是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1998年10月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潜水分队”荣誉称号。
据中新网报道,除了水下搜救以外,该潜水分队还出色地完成了打捞涉案枪支、涉案凶器,打捞化学罐,铺设水下通信光缆,长江航道整治水下铺排录像,清江水上运动保障,打捞溺水人员等各类抢险救灾任务,还为北京、武汉、沈阳、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的地铁隧道和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三)“蛙人”怎么选拔?——身体不能有疤,水中憋气一分钟才算合格
据《信息日报》报道,南昌水上公安消防大队潜水员曹小华介绍,选拔蛙人的要求比“空少”(也称“空哥”,指负责民航客舱安全以及为乘客提供服务的男性机组人员)都高,除了要身体不能有疤,身体素质也要非常好。
而据《三峡晚报》报道,三峡海事局“蛙人”韩青说,当“蛙人”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般来说,水下作业20分钟,相当于10公里长跑的运动量,如果水情等条件更加复杂,运动量还要大。潜水员取得资质,必须在位于上海的潜科所指定医院进行严格体检,经过一系列培训合格后,才能取得潜水证。
韩青回忆,当年有一项训练是练憋气,每天都会打一盆水,一头扎进去计算时间,一般要达到一分钟才算合格。
(四)“蛙人”怎么训练?——每次下水都要背上30-35公斤装备
据《北京日报》报道,担负着京津唐地区海河流域抗洪抢险任务的二炮某旅有一支由5名战士组成的“蛙人”抢险救援组,他们是这样训练的:
在水下搜救800米所消耗的体能,相当于陆上奔跑5000米。为增强体能,“蛙人”组的战士每天早晚都要跑两个5公里,完成“三个100”:100个俯卧撑、100个仰卧起坐、100个收腹。在夏季,“蛙人”几乎每天早晚都要浸泡在水里,进行潜水基本技能训练,并结合救援课目进行针对性训练。
“蛙人”组配备有轻型潜水装备,含有浮力调节器、呼吸调节器、潜水仪表、水下强光手电、潜水刀等10种装具,整套装备重约30公斤。开展作业时,“蛙人”可通过水下通讯设备与冲锋舟取得联系,第一时间将水底情况反馈给指挥人员。
据《信息日报》报道,在南昌水上公安消防大队,记者看到了潜水员曹小华的装备。曹小华说,这是“工作伙伴”,需要定期保养。记者粗略算了一下,曹小华出任务需要带的装备有十余种。在曹小华的帮助下,记者好不容易背起这些装备站了起来,但无法行走,因为实在太重了。而曹小华说,真正潜水时,还要再加几个铅块,一套完整的下水装备一般在35公斤左右,“若是没有这么重,我们是潜不下去的。”而要背着这么重的装备在水中救人,更是需要长期训练。
曹小华回忆,全国第一批潜水员是由各地选送的,总共32人,江西省当时派了2名,他是其中之一。那时训练非常辛苦,每天6时下水训练,22时才能从水中起来,除了吃饭及中午两小时午休,他们一直都在水下训练。
曹小华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无装备潜水,在5米深的水里来回游,若是憋不住出了水面,就要重来。我虽然憋住了,但整个过程很痛苦,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五)“蛙人”要克服何种挑战?——未知的水下环境、强大的心理素质
经历搜救越多,潜水员曹小华越来越喜欢消防“蛙人”这个职业,但他又最不希望听到出任务的消息,并不是因为他懒,而是他知道那代表搜救者生存机会不大。曹小华说,发生溺水事故后,黄金救援时间是前6分钟,但事实上,“黄金6分钟”仅仅够目击者报警、救援人员赶到现场而已。
全国潜水员训练回来不到10天,年仅18岁的曹小华接到了第一次任务,两名高考完的学生在湾里水库落水,需要搜救。曹小华回忆说,“当时我和另一位潜水员来回搜了两趟都没找到,最后我发现更深处疑有溺水者,就和同事下沉寻找,结果一下沉,水底的泥就开始浮起。由于是第一次出任务,再加上什么都看不见,在距离溺水者越来越近时,我还真有点害怕,可一想到家属们伤心的哭喊,我就必须抓紧时间”。
曹小华说,面对尸体或是寒冷的冬天入水搜救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水下情况不可知,入水后眼前一片浑浊,完全靠自己的触感,才能在水下摸索到那些冰凉的遗体。
危险还不止于此。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超低的水温和巨大的水压都成了折磨。“蛙人”介绍,“即使是三伏天,潜到水下10米左右,感觉都像被关在冰箱里。而在冬天潜水时,厚厚的潜水服也无法阻挡透骨的寒冷,这时候全靠意志力。”
此外,“蛙人”工作中常常需要打捞溺水身亡者,如何面对,心理承受力极为关键,心理上必须要有超出常人的承受力。
“心理素质完全是因人而异。”三峡海事局“蛙人”韩青说,一名老同行各项技能都很好,但心理上一直存在问题。更鲜为人知的是,他和同事还有一个“行规”,在打捞溺亡者时,绳索只会系在胳膊、身体、脚部,不会系在脖子上,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死者的尊重。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的工作亦是如此。”南昌水上公安消防大队潜水员曹小华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搜索能将溺水者带回家属身边,无论生死。”
新浪新闻综合报道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