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 “输血”+“造血”跨越发展另开生面

14.11.2014  19:07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日报记者 安微)“打算把风貌改造结合藏区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当地生态文化进行,但现在面临一些群众工作问题,能不能请你们出出主意?”当眉山援藏工作组第五次来到小金县美兴镇三关桥村,就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调研时,党支书钟顺华像老熟人般“求助”道。援藏干部沿村道步行近10公里,逐户深入了解群众意愿,并承诺限期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4月,我省在成功开展第一批干部人才援藏工作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实施省内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建立以成都市等省内7个较发达市为重点支援市,对口支援藏区20个困难县的“7+20”结对帮扶机制,各支援方按上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0.5%以现金方式给予支援,把援藏干部人才选派与资金投放、项目建设、产业推进、民生改善等结合起来,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稳步推进,成效斐然。

        为跨越发展注入“催化剂

        民族地区最需要发展什么,采取什么思路?援藏工作坚持走具有四川特色、民族地区特点的跨越发展路子。

        初冬刚至,甘孜州丹巴县11.34公里长的甲居藏寨旅游公路正在进行路面水稳层的铺设。

        “农历年底前应该可以完工,这不仅将解决村里群众出行问题,还将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现场指挥四川华建路桥项目总工阳庭忠说。而不远处,甲居藏寨景区入口,投资近1000万元的游客中心(博物馆)已完成主体建设。

        作为这两项工程的支援方,成华区自2012年5月起,用8000万元的援建资金撬动了20亿元的社会资金参与丹巴县的旅游开发。

        这只是对口援藏的一个缩影。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独特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近年来,我省以旅游优先统筹民族地区发展,重点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做好特色农牧业发展。在推进藏区跨越发展中,援藏工作精心规划布局,为其投入一道“催化剂”。

        成都、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等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牧产品加工、建设农业产业园区等方面入手,先后实施了阿坝县麦昆乡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得荣县酿酒葡萄基地、白玉中藏药业基地等一批援建示范项目。

        产业发展加速提档,造血能力逐步增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干部群众观念转变……2013年,四川藏区实现GDP459.7亿元,同比增长1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92元,增长1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51.1亿元。

        用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民力

        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要用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凝聚民心民力。

        各支援市从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教育助学和扶贫解困等方面入手实施了一大批民生项目,解决了当地最基本最紧要的民生问题。

        洛绒泽仁是理塘县文体局的职工,生活在县城的他却还要每天到固定取水点提水,而县城4万居民每年因为饮水不净而生病的人不在少数。

        “首先要解决吃水难的问题。”乐山市援藏工作组投资1.48亿元开展城区饮水工程改造,为理塘县城区居民提供洁净的入户自来水。

        瓦布登是红原县邛溪镇达格龙村的牧民,绵阳援藏工作组来了后,为村里百姓修建了暖房和牧道。他高兴地说:“水草丰富了、牦牛健壮了,大伙儿的日子好过了”。

        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智力援藏中,援藏干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藏区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队伍,并积极协调资源为藏区干部、人才、学生组织大规模教育培训。

        达州市邀请教育专家赴茂县“问诊把脉”,选派9名高中骨干教师赴茂县中学开展为期三年的智力帮扶计划,并组建两个“达州教学班”;双流县委托西南民族大学为巴塘县开设了4期专题培训班,并分10期选派48名巴塘党政干部赴清华、北大、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学习。

        两年时间,各受援县选派3000余名优秀干部人才到支援方培训学习,各支援方派出专家近2138人次赴受援县开展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培训藏区技术人才32650人次,援藏干部传帮带藏区干部9945人。

        【声音】

      阿坝县农业局局长范文辉:援藏干部来后,提出搞蔬菜规模种植,并且用工业模式来搞农业生产,建起了生态农业示范园,我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从去年的情况看,阿坝的农业已经实现革命性发展,亩产值从每年500元变成现在的每年7000多元。

        第二批援藏干部、挂职红原县邛溪镇党委书记冯普全:邛溪镇是县城所在地,地理位置特殊,矛盾多、困难大、人员结构复杂,援藏干部到了藏区,要克服自然环境恶劣、语言不通等困难,只有真心跟群众搞好关系,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才能齐心搞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