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勋武:超薄地膜造成的残留代谢时间和对产量的影响尚不清楚
12日晚21时,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雷晓凌,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尚勋武做客中国之声《政务直通》,共谈食品安全。
尚勋武介绍了地膜覆盖技术,这是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一项农业新技术,这项技术普遍使用主要有几个好处,一个是保墒,第二是提高土壤的温度,这样的话使我们的作物特别是干旱地区作物不容易受旱灾的影响,另外一些不能种植高热量作物的地方通过铺地膜也可以种植高热量的作物,比如说过去像小季节作物,像谷子、荞麦这些作物的地区可以种植玉米、马铃薯这些高产作物。
这原本也是一个让我们提高产量提高质量的一个好的技术。但是现在却又造成了一个成为一个新的污染源。尚勋武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我们国家最初推广地膜覆盖的栽培技术的时候,为了降低成本,我们使用了超薄地膜,我们国家地膜使用的标准制定是0.008,上下级差0.003,也就是说企业生产的地膜如果是0.005毫米厚度的,从技术质量标准上是合格的,农民用这样的地膜也是合格的。超薄地膜造成我们土地污染主要的难度就像节目里面说的,主要是捡拾非常的难。这样的超薄地膜在一个生长季下来以后,因为光分解就会碎片化,另外它特别薄,耐拉性比较差,形成一个一个的小片,就捡不出来了。
地膜的使用除了我们北方旱作区以外,这几年在南方也开始普遍使用了,它主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南方地区这几年旱情逐渐出现了,另外它还有一部分用于隔雨,还有一部分用于提高地温,在南方功能用途就不一样了。但是在北方普遍的都是保墒、提高地温这两个功能。从田间污染的情况我们调查过,就是农场普遍比较重,有些地区就像你们报道在新疆地区有某残留量在16公斤左右的情况,农户的农田就相对比较洁净,捡拾的比较干净。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大家看到的地膜污染除了对我们农田中一部分残留以外,我们感觉最不舒服的就是我们看到环境中到处飘浮的都是片片的地膜,田间地头还有树林、渠道到处都飘浮着这些污染物,造成极其的不舒服的状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地膜在土壤中残留以后,它到多大量就会引起产量降低,它多少时间可以被代谢和分解,这个都还有很多数据也还不是很清晰。有调研说到了15公斤以上就会引起减产,我在甘肃调研的时候,甘肃农田中地膜残留量最多的一块在河西走廊有,9公斤到10公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看到减产的情况。还有一个地膜在土壤中多长时间能够被分解代谢呢?这个跟地膜在土壤中所处的位置环境都有关系,从理论上讲地膜如果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它是很难分解的,聚乙烯地膜如果暴露在土壤的表面有太阳照射的情况下,有两到三个月就会分解,分解以后就会有二氧化碳和水,说地膜造成的污染现在更大的还主要是对环境的美感上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