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盘活农村“沉睡”资产促农增收

12.08.2015  10:12

作为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县、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县、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县,蓬溪县坚持以农村改革统领“三农”工作,以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试点为核心,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涉农贷款占贷款余额的72.16%,有力带动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真没想到,活到这把年纪还能通过宅基地确权申请小额贷款,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是真正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前不久,蓬溪县新胜乡杜家桥村村民冯道先从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集体土地使用证后,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

    创新“三联三保”机制

    破解农村融资“五难

    在赤城镇屏风村蔬菜种植基地里的各种蔬菜长势喜人,村民姚云菊正在基地里忙活。她告诉记者,为了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她几年前曾打算从银行贷款,但银行却告诉她只能用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贷款一事只能搁置了。

    “由于之前农村土地没有确权,银行不能对其进行抵押贷款。”遂宁市商业银行负责人坦言,以前农民贷款只能联户担保,门槛高、利率高成为最大障碍。

    为了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蓬溪县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机构、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形成“三方联动”,合力盘活农村资源,实现资源价值明、可抵押、能融资,使农村资源变成了资产,资产变为了资本;构建保险、担保、补偿基金三重保障,形成“三方共保”,分担市场风险,实现银行愿放贷、无顾虑、能回收。“三联三保”机制有力破解了农村抵押融资“五难”问题。此举犹如给刚刚确定的产权注入了一针“活力素”,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得益于“三联三保”机制,姚云菊顺利从银行获得贷款,扩大了蔬菜种植规模。

    “农村产权确权颁证明晰了农村产权的归属,依法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这让群众吃了‘定心丸’,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被土地束缚,开始享有更多的财产权利。”蓬溪县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抵押融资“四种模式

    拓宽信贷支农渠道

    因受猪肉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华亨泰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出现了不小的资金缺口,公司在资金吃紧情况下运营,走起路来难免有些“跛脚”。2014年,在公司为流动资金犯难时,恰逢蓬溪县正在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工作,这条讯息顿时让企业提振了精神。该公司以农村土地流转收益权作为担保公司反担保物,从县农村信用联社获得首笔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400万元。

    如今,华亨泰丰主要利用这笔贷款资金购买养猪所需的饲料,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现在公司没有了后顾之忧,公司其他主要负责人都铆足了劲,忙着在成都开拓市场、联系业务。”姚福烈说。

    亨泰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蓬溪县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受益的企业之一。作为全省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8个先期试点县(市、区)之一,蓬溪县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特别是推出多种抵押担保组合,提出抵押融资4种模式供金融机构和融资方选择,有效解决了“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9968万元,涉及土地流转12512 亩,农村房屋和集体建设用地28716平方米。

    实施改革试点“1+2”

    确保改革成果惠及群众

    在蓬溪现代农业示范区狮山新村见到村民李大爷时,他正在忙着打扫卫生,二层楼的小洋房大气漂亮。“我已经搬进来快一年了。”李大爷满脸笑意地说,现在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了,租金有3000多元,加上他与妻子都在琪英菌业打工,每个月两人工资也有三四千元。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们现在的生活可真不比城里人差。

    随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今年蓬溪县实施改革试点“1+2”,以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试点为抓手,落脚到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得到了实惠。目前,全县引进珠穆朗玛、闽中食品、中绿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19)家,培育龙头企业38家、种养大户28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37家、家庭农场86家,企业和农户有资可融、有钱可贷,不断做大规模、做优质量,已建成食用菌(蔬菜)产业30万亩,高效林产业20万亩。在新村建设中鼓励农户抵押融资,解决农户短期建房资金压力,全力打造45个幸福美丽新村、4个新建新村示范点、46个改造提升点,常乐镇拱市村“五个一点”模式和天福镇狮山村“两统三自”模式也取得较好成效。

    梁惠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