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科学编制精准扶贫规划——群众“点菜” 政府“下厨”
“精准扶贫关键在一个精字,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要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措施,不能搞形象工程。”“要着力增强‘造血’能力,防止脱贫后返贫。”连日来,蓬安县各乡镇先后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谈认识、谈感想、谈体会。
今年内,蓬安要实现35个贫困村、1.35万人的减贫目标。
精准识别 科学编制扶贫规划
“村里贫困户确定你参与了吗?有没有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11月24日, 蓬安县河舒镇驻村扶贫工作队一行来到黄花村张大爷家中征询他对村上确定的贫困户名单的意见。连日来,工作队走村入户,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对清退工作,以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河舒镇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兰介绍说,今年年初,该镇严格按照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条件, 根据统计数据识别贫困村。在贫困户识别上,实行农户申请、村民代表民主评议、县乡村三级审核公示的“三步工作法”,确定最终贫困户人员名单。黄花村69户135人被确定为贫困户。但这却不是最终名单。
“精准扶贫是个动态过程,对扶贫对象的识别也是动态化管理。” 吴兰告诉记者,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必须根据贫困村情况和贫困户个性需求,因村施策、因户施治,科学确立增收产业、技能培训、助学助医、社会保障等方面扶持内容,统筹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而这一系列规划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扶贫对象的真实情况之上。
找准贫困户,“量体裁衣”编制扶贫规划,跟踪每一户贫困户,使“已脱贫者”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动态化管理的背后是一系列扶贫措施的精准实施。截至目前,黄花村已完成公路建设2.4公里,维修桥梁一座,整治山坪塘1口,种植蔬菜100亩,发展规模水产养殖30亩,发展小家禽、家畜6000只,生猪600头,牛30头,羊150头,成立黄花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危房改造12户,已完成5户,启动7户。
精准帮扶 成立扶贫互助社
“以往扶贫项目种什么、养什么,都由上面说了算。 然而现在, 贫困户有了自主权,对项目上心,让政府省心。”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村民邓晴碧感慨道。
不久前, 邓晴碧从村里的养鸡专合社获得第一次分红200元。去年,油房沟村成立了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股份制管理,共分108股,其中村民资金占81股、林地入股占20股, 贫困户7户无偿占7股。然后农户自主选择养殖模式、品种。 一年下来,该专合社共为社员增收5.3万元,每股200元红利。
油房沟村民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是蓬安县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油房沟村还有多个由村民自主选择、政府引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扶贫样板。如:该村成立扶贫互助社,投入扶贫资金30万元,171户农民交纳互助资金4.5万元,一年来共发放小额贷款42笔29万元,受益农户37户。
从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模式到如今的精准扶贫, 蓬安的扶贫模式开发经历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 这种“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的扶贫模式,让受益贫困户“增了信心、开了眼界、鼓了钱袋、暖了人心”。
“扶贫开发既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一年的扶贫实践,油房沟村在县里的帮扶下,从产业、新村、基础、能力、民生等方面实施五大扶贫工程, 完成投资687.41万元。 系统扶贫的背后则是整个村子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如今的油房沟村发展林果种植200亩、观赏莲花100亩、林下养殖200亩、特色水产养殖80亩、有机蔬菜150亩,共计730亩。通过招引农业业主承包了该村297亩耕地,促使业主带动农户增收,去年全村土地租金收入21万元,吸纳剩余劳动力103人,创收72万元, 并帮助贫困农户67人,收入36万元。
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
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一个典型偏远村、旱山村,农业人口217户742人,贫困户就多达40户140人。面对大山和贫弱,出路在哪里?整合资源,多方合力,蓬安在伏岭村打出了扶贫组合拳。
7月,省农业厅牵头,省社科联、省电信公司、西南石油大学等3家单位协同负责联系指导伏岭村。 曾获得过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简州大耳羊新品种培育者之一、 省畜科院的范景胜到伏岭村报到成为省农业厅下派伏岭的“第一书记”。
这位“羊专家”一番走访摸查、把脉问诊,在省农业厅指导下,开出了伏岭产业脱贫“药方”。首先是山羊养殖。伏岭将引进蓬安兴农种养农民专合社,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实行业主示范、以大带小滚动发展,引进的品种正是简州大耳羊黑色类群,简州大耳羊周岁能达70斤左右,一只能卖800多元。其次是林下养鸡。选的也绝非“平凡之辈”,而是著名的大恒肉鸡。 这是省畜科院培育的品种,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前不久,省农业厅联合3家单位共同印发了伏岭村精准扶贫方案。农业帮扶是重头戏,将发展粮油、特色经济作物、畜牧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黑山羊,到2017年4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如今,在伏岭的路边、林间,到处可以看到用竹条和铁网搭建的简版“标准化生态鸡舍”。 这正是根据省农业厅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原则,指导贫困户修建的林下鸡舍。
目前, 范景胜正积极协助申报各类项目, 先后申报省科技厅和省农发办2个项目, 均围绕伏岭村山羊发展,以合作社牵头带动。“如果都能立项,对产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他说。(王陈 郭安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