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创业正火:四位创业者的“创业之旅”

01.05.2015  18:23

    本网记者叶含勇、李倩薇

    青年大学生对创业满腔热诚,连续创业者渐渐熟谙市场运作,高校科技人着力将学术转化成生产力,海外人才则带来更广的视野……记者近期探访发现,以大学生、高校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才构成的创业大军,正在点燃蓉城创业之火。

     百万高管的第二次奋斗

    2013年,38岁的陈俊辞去腾讯年薪百万的工作,转身创业,创立APP“番茄来了”,专为客栈民宿、青年旅店、度假公寓等提供旅游管理系统服务。“当初很多人不理解我辞职的决定,但我想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改变这个行业。

    创业初期,陈俊从企业高管变为市场专员,作为公司年龄最大的员工,他一家家地跑客栈。“你们是卖蔬菜的吗?是卖水果的吗?”类似的雷人问题他都一一解释,并手把手地教用户使用。

    在一个全新的、非标准化的行业里生存,是陈俊面临的巨大难题。“很多客栈的前身是农家乐,农民或城市精英都是潜在用户,我们需要主动去适应他们。”这与酒店行业成熟的标准化管理是相反的。

    成都天府软件园创业场为初创的公司提供了一年免费办公地。如今,公司已渡过孵化期,从创业场搬到了写字楼里。4月下旬,陈俊启程前往台湾,在大陆之外拓展一片新天地。

    创业大学生:失败也是一种“修行

    曾担任西南交通大学就业和创业协会会长的黄林海发现找实习“市场需求很大”,便在2013年开始筹备“实习僧”项目,立志做一个专注实习的垂直招聘平台。

    “创业倒逼着我不断学习。”黄林海回忆,项目刚上线的时候,团队中两位核心技术人员离开。“我对平台开发不太懂。”黄林海做了一个翻书的手势,“只能看书自学,常常凌晨才回到租的房子。

    而对于失败的风险,黄林海说自己“有所准备”,他在本科就“倒腾”过几个项目,虽然大多失败,“但这些经历正如‘实习僧’的含义一样,是一种磨炼与修行。

    2月8日,成都市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实习僧”等4个“80后”“创客”团队亮相首场“菁蓉汇”路演,最终,“实习僧”斩获5封投资邀约函。黄林海腼腆地说:“现在大家都把我们当做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我们丝毫不敢懈怠。

    海归:成都创业“性价比”很高

    “沿海地区的创业成本比成都高2到3倍!”成都青石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齐欢用“性价比高”来形容成都的创业环境。

    2010年,为照顾老人,在美国待了近11年的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博士齐欢举家回国,“当时犹豫了很久,回国相当于重新奋斗。

    回国前,齐欢考察发现国内3D打印市场较为空白,尤其是针对军用、民用飞机发动机零部件制造、修复几乎没有。2012年,齐欢加入创业大军,专注工业级的3D打印。

    “来到成都挺偶然。”齐欢笑称。2013年,成都某军工企业在展会上结识齐欢并最终与他签订了长期技术服务合同,齐欢也因此将设备和科研人员“”到了成都。

    “成都的经商环境好,政府在税收减免方面帮助很大。”此外,齐欢还获得2014年成都市高层次创新人才研发经费100万元资助。对于未来,齐欢说:“公司首先得把技术做过硬,盈利便是顺其自然的。

    博导边科研边造机器人

    高校教师,机器人,创业,三个看似没有联系的词汇,却在彭倍的身上发生了化学反应。现为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的他,“下海”创立了四川阿泰因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阿泰因落户天府新区后,获得了为期3年的办公场所免费使用权,“除了硬件支持之外,政府和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创业的政策,这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彭倍说。

    与其他创业的高校教师一样,公司的经营管理是彭倍面临的“拦路虎”。为此,彭倍请来了具有上市公司管理经验的合作伙伴。今年,阿泰因获得了3800万元投资,并已向四川省申报智能服务机器人工程实验室项目。

    除管理外,销售也是教师“创客”的短板。在彭倍看来,一个项目要成功孵化,80%的精力用在项目的销售上。因此,除创业者自身努力外,政府也要当好技术人员与行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