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董”陆续谢幕 “中国式”独董何时散去

10.06.2014  12:20

新华财经北京6月10日电(闫雨昕) 近日一则“每天都有独董去职”的消息来再次引起人们对“中国式”独董的思考。独董原本是有独立判断能力、专业的公司外部监督者,然而当“独董制度”遇到“中国基因”,却变得水土不服,被大股东利益集团所左右。面对官员独董的陆续离开,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式”独董何时散去,我们离成熟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多远?

中国式“美差”终落空

自2001年,独董制度以制衡大股东及管理层为目的引入我国,从一开始便渲染上了浓重的中国特色,独立董事享有几万甚至百万年薪却被沦为“花瓶”。而在西方国家,作为股东和社会利益的代言人,独立董事对公司管理层行使着监督和监控的重要责任。

上市公司倾向于选择那些人脉广泛、对公司有帮助的人担任独立董事,退休高官是其主要选择之一。业内人士透露,退休高官担任独董易出现“权力磁场”和“权力期权”两种现象。所谓“权力磁场”,是指官员虽已退休但“余威”仍在,利用其背景和人脉为企业牟利,向相关政府机构施压,严重干扰市场秩序;所谓“权力期权”,是指官员在位期间为企业提供不正当的便利,换取退休后在该企业任职,相当于一种“预约受贿”。

也就是这种中国式特色,让独立董事成了一种摆设,原本该发挥的监督作用却发挥不出来。Wind资讯显示,年内已发布独董离任公告的上市公司超过200家。从数量上看,几乎每天至少一名独立董事去职。

业内人士认为,独董扎堆去职的主要原因在于去年10月颁布的1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并非一概不允许,党政领导干部退(离)休三年后可以兼任企业独立董事、独立监事或外部董事,退(离)休三年内可以到本人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以外的企业兼任企业独立董事、独立监事或外部董事,但均不得取酬,兼职不得超过1个,年龄不得超过70周岁。

也就是这个规定,让官董利益输送的渠道几乎被封死,为避免“瓜田李下”,独董们自然不会再自讨没趣。

独董如何“”起来

分析认为,独立董事要想摆脱董事会和控股股东的控制,就要改变我国当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这是独董能够真正“”起来的关键。

5月9日新“国九条”明确提出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而在资本市场是混合所有制实现的平台,将在未来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的股权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股权的分散,我国独董长期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或将改变。

除了改变股东结构,“中国式”独董如何“”起来呢?专家认为,还可以从设立第三方机构、扩大独董席位占比考虑。

设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如独立董事协会。有人建议由与上市公司利益无牵连的第三方机构培训、委任独立董事,并从协会处领取薪酬,这样就可从形式上切断独董与大股东之间的利益链条,从而做到相对专业、公平、公正。

此外,还可以适当扩大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在英美国家公司中,独立董事占董事中的多数席位,为其发言权提供了保障。而我国证监会虽然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应当有1/3以上的独立董事,但仍有多家上市公司独董比例未达到这一要求。

官员独董的陆续离职是件好事,但也只是一个开始。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市场化定价机制尚不能完全发挥,要改变中国式独董的怪圈生态,未来或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