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足民生改善 成都构建“大民生”格局

08.11.2013  18:19

2013 年,在公共财政“三公”经费大幅缩减的情况下,成都市级财政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却增长10.4%;全年实施10大类52个分项163个民生项目,民生项目同比增长了6%。

  党的十八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大部署。在开局之年,成都以更丰厚的“民生账本”、更生动的“民生答卷”,践行了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回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肩挑“首位城市”发展重担,成都在领先发展的同时,不忘把发展的成果落脚到群众的幸福指数上,在民生改善上也“一马当先”,朝着大投入、广覆盖、高标准、细服务的“大民生”格局坚定迈步。 

  大投入改善大民生 

  财政民生支出逐年递增 

  从公共财政的支出取向,可以读出成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信心。 

  近年来,成都坚持以大投入改善大民生,把民生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中之重,财政资金保障力度逐年加大。2012年,全市财政直接投入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资金高达365亿元,同比增长37.7%,高出全市经济增幅超过24个百分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幅超过22个百分点。今年,在公共财政“三公”经费大幅缩减的情况下,仅市级财政资金投入2013年民生项目初步概算为195.4亿元〔未含区(市)县资金安排及市级平台公司融资投入〕,较去年增加18.4亿元,增长10.4%。其中,与群众“衣食住行”最为密切的交通先行、社会保障、百姓安居、生态环境4个方面,占整个民生工程支出的84.4%。 

  民生工程覆盖领域也不断增加,至今年,全市民生工程工作目标已经扩充到10个大项、52个分项、163个项目,民生项目同比增长6%,涉及交通先行、教育助学、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扶贫解困、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十大方面。 

  在“扩面”的同时,今年的民生工程也更加注重提高建设标准,在102个持续项目中,标准提高的项目就有70个。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生态环境5个方面资金安排较上年均有所提高。 

  城市发展共建共享 

  构建“大民生”工作格局  

  在由“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跨越的进程中,肩负“首位城市”重责的成都,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科学发展、领先发展”,在改善民生方面也“一马当先”。 

  岁末年初,在2012年民生工程收获满意答卷之际,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今年要更大规模、更高标准地推进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通过大投入、广覆盖、高标准、细服务,构建起“大民生”的工作格局。 

  民生工程紧系民心。在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群众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的同时,成都充分用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制胜法宝,抓好民生工程。 

  在立项之时,成都就“问需于民”,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功实施了“北改”工程、二环路“双快”工程、免费公交、环城生态区建设等一大批民生工程,今年还新增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实施过程中坚持“问计于民”,充分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征集市民代表全程监督项目进展,由此,龙泉驿区6.44万农民实现“生态移民”、金牛区曹家巷实现“要我拆迁”变“我要拆迁”。 

  完成的质量如何?群众说了算。成都通过“问效于民”来考评民生工程,市民担任“主考官”,反过来也促使相关部门强化“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环路绿化、公租房、城乡医保等民生工程得到了民众肯定。 

  通过实施民生工程,成都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以解决问题的成效赢得民心,凝聚起“领先发展”的合力。 

   民生改善力度更大 

  发展落脚于群众的幸福指数
 

  目前,关于“2014年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项目”的征集,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展开。据市委、市政府目督办透露,按照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明年民生工程项目的编制将更加充分考虑群众需求,无论是投入规模还是建设标准,都会在今年基础上有明显提升。“我们将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进一步加大民生力度,真正把发展的成果,落脚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上。” 

  改善民生,朝着“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的发展愿景,成都正大力迈步。 

  据了解,具体的民生工程项目,既有市级各部门结合群众关注的事项和自身职责自行申报,又将借助报纸、网站等媒体和96110等电话热线,向广大市民公开征集。目督办根据收集到的各方面意见,综合形成项目草案,并送市人大、政协征求意见,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做好项目公示和意见征集,力争在明年2月之前启动实施新一轮民生项目。 

  初步预计,明年的民生工程将进一步拓展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等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面和标准,将进一步加快丘陵、山区等偏远区域的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水平,将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中小流域污染治理、中心城区大气环境治理等环境保护项目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