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斗成都2亿市场 本地产大闸蟹便宜15%落败

15.10.2014  10:43

    

(制图/刘逸兴)

    当大闸蟹以美味和平价走入成都人的餐桌上时,或许你尝到的会是一只产自成都本地的大闸蟹。记者调查发现,自2011年开始,成都兴起了一轮“养蟹潮”,金堂、眉山等地十余家水产合作社、养殖基地引入江苏蟹苗,开始了大闸蟹的本土化养殖、产销。

    不过,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技术不成熟、市场价格降低等原因,大多养殖场盈利难,部分已经关闭。而随着集休闲观光消费为一体的大闸蟹农家乐消费模式兴起,大闸蟹养殖潮再次火了,并且开始向南充、绵阳、德阳等川内多个城市扩张。

    市场总量:2亿市场催生养殖潮

    来自成都市水产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成都人吃掉600吨大闸蟹,预计今年将吃掉1200吨以上。成都市场上的大闸蟹消耗量4年翻倍,市场规模超出2亿元。据该行业协会会长青南春介绍,这些大闸蟹大都是从江浙周边、长江中下游地区空运来的,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岳阳湖、阳澄湖、太湖以及一些水库、池塘养殖出产的。

    “这几年大闸蟹的消费量以年均20%的量在增长,湖南、湖北、江西甚至山东等地都在养。”青南春说,随着养殖潮席卷全国,从2011年起,成都的金堂、眉山等地也有十余家水产合作社加入养蟹大潮。

    13日,记者来到了金堂一家“成都丰润水产合作社”,该基地相关负责人蒋利群告诉记者,他们在金堂资水河流域养了4年大闸蟹,年产大闸蟹20万斤,是成都地区规模最大也是较早的。眉山市现在也有两家大闸蟹养殖合作社,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家“眉山寿灵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年产约10万斤。此外,今年开始,简阳、德阳、绵阳、南充、巴中等多地有养殖户也从金堂引入了养殖技术,大闸蟹的第二波养殖潮席卷川内。

    记者算账:本地产大闸蟹便宜15%

    “从江浙一带空运大闸蟹过来那么贵,为啥不在本地养殖生产销售?”蒋利群说,四川有许多水质好的地方适合养蟹,只要引入正宗的蟹苗,加上技术团队,就能实现本土产销链条。

    他以他所在的合作社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成都蟹”和“外地蟹”的成本账。除了前期投资1200万,每年,他们需要从江苏阳澄湖购买2万斤蟹苗,每斤价格为100元,共计200万元。从头年12月将蟹苗投入水中,要经历10个月的养殖、看护、打捞过程,包括在水中种水草、喂螺蛳等,还有专门的技术团队对养殖进行指导。这一系列的成本投入,大约需要400万元。

    “用这种自然放养的方式,投入的蟹苗长大后能有20%可以回收。今年我们大闸蟹年产量20万斤,产值能达到1000万元。”他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成熟后打捞起来的大闸蟹1.5两-2.5两的小规格占3成,2.5两-3.5两的占45%,3.5两以上的大蟹能占15%。按照重量、公母不同,价格也从10元一只到68元一只不等,比市面上同等品质的江苏大闸蟹便宜约15%。

    “本地养殖主要就是省了运费和损耗。”蒋利群说,从江浙一带空运大闸蟹到成都,仅运费就每斤4.5元,再加上超过10%的损耗,外地蟹自然就要贵些。

    行业困境:规模小效益低养殖场难盈利

    本土养殖的大闸蟹,按理说更具市场竞争力,但不少养殖场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按蒋利群的说法算下来,在本地养蟹的利润其实并不高,仅蟹苗加上人工、技术等成本,就已经是600万元。他也表示,养蟹的风险不小,去年他们放养大闸蟹的河道就遭遇了洪水,产量只有8万斤,最后的收入连保本都难。

    “前几年大约有4家在眉山养大闸蟹的,但基本都亏本了,有2家都没做了。养殖大闸蟹成本很高,还在做的2家效益也不好。”昨日,眉山市渔政局局长彭建安告诉记者,当地养殖的大闸蟹市场批发价仅30-40元一斤,卖到酒店约60元一斤,效益较低。

    记者也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技术、管理和模式、市场竞争激烈、本土蟹认知度较低等问题,近年来在成都养殖大闸蟹的可以说是赚钱的少,亏钱的多,有一半已经倒闭。2012年,眉山东坡区尚义镇“元祥川鳌养殖基地”捞取开湖第一网大闸蟹,当时吸引了重庆、成都、眉山、乐山等地大型餐饮企业和水产批发市场客商前来订货。公司还计划第二年扩展基地一倍,打造本土品牌,但昨日记者也获悉这家养殖基地已经关闭。“养大闸蟹投入高,他们老板的资金链后来出了问题,提供技术的人也走了。”一位当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被动转型:农家乐模式或是前景

    眉山寿灵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的相关负责人杨云成也面临着一些类似问题。从2011年开始养殖大闸蟹,到今年该基地产出才刚好能达到盈亏持平。“说实话其实不愁销路,就是缺经验、技术不够,产量上不去。”杨云成说,基地产出的大闸蟹售价与市面上持平,但量仅够熟人、周边经销商拿货。就在3个月前,一个韩国的公司找到他们想谈合作,无奈他们量不够没谈成。

    相对于这种单纯做销售的大闸蟹养殖基地,走农家乐模式的似乎看到了不错的前景。蒋利群说,“我们合作社很少向经销商、酒店供货,光是来基地消费的都不够。”据悉,他们所在的基地打造了休闲生态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吸引1000人的客流量。除了在这里吃蟹,还要钓蟹、吃饭、打麻将、喝茶等,人均消费平均在50-200元左右。

    “有的人不仅在这里吃了,还要买回去送人,有一次就有一个客人耍完之后又订了15万元的大闸蟹走。”他说,以大闸蟹观光、品尝延伸出来的一条休闲消费产业链,比单纯销售大闸蟹,更符合成都市场的消费习惯,也由此盘活了整个基地。 (记者 童星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