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落下闳:在“春节老人”这里,体会科学与人文的魅力

04.02.2018  05:22

  □本报记者伍力

  “昨晚的‘超级月亮’成了热议的话题,足见人们对自然、对宇宙孜孜以求的好奇心。咱们身边就有一位世界杰出的天文学家,可知道他的人不多。”2月1日,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报告厅,省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以“中国春节老人落下闳”为题,介绍这位汉代天文学家的生平故事与学术成就。

  落下闳是在历法上确定春节的天文学家,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春节老人”。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落下闳是世界天文领域中“灿烂的星座”。

  “作为一名多学科研究者,他的学术成就太丰富了。”近3个小时的讲座,查有梁给师生们分享了他心中的落下闳。

  以数学算法与物理观念撑起“中国古代科学

  由落下闳参与主创的《太初历》,将农历正月定为岁首,正月初一过年成为习俗,“春节老人”的名号由此而来。查有梁说:“落下闳活跃于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40年是‘太初元年’,汉武帝废除《颛顼历》改行《太初历》,落下闳直接参与其中。

  《太初历》里面有大量的天文数据计算,都是由落下闳承担。《史记》写道:“巴落下闳运算转历”。“落下闳发明了‘求渐进分数’的方法,定名‘通其率’,良好的数学基础是他伟大天文成就的保障。

  查有梁接着介绍说,除了先进的数学算法,《太初历》还蕴含了现代物理观念。先秦时代的古六历是建立在“盖天说”的基础上,基本观点是“天圆地方”,而落下闳实际制作了“浑天仪”和“浑天象”,给出了“浑天说”的“物理模型”,对后世的天文学家影响深远;扬雄最初相信“盖天说”,学习了解落下闳的“浑天仪”之后,转而坚信“浑天说”;张衡的天文学说更是直接在落下闳制作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加以系统改进。

  查有梁指出,“落下闳在系统观测、数学算法、逻辑结构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构成体系,让‘落下闳系统’应运而生。”“落下闳系统”与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所建构的“托勒密系统”相比各有特色。

  史书上关于落下闳本人生平的记载极少,只有“后八百年,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这句话,确定是落下闳本人所言。“意思是《太初历》每800年会误差一天,需要适时修订。这说明落下闳知道他的算法是近似的,全部数据只是在‘逼近’天象,而无法‘穷究’。”查有梁感叹,“这充分说明中国古代有名副其实的科学,中国古代科学可以通向现代科学。

  走过2123个春节人文精神一脉相承

  《太初历》演变至今,依然在影响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查有梁认为,这是因为落下闳实际测定了28宿的“赤经差”,在“浑天说”的基础上将二十四节气完整纳入历法系统。“用现代物理学的语言说,就是将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将太阳运行与月球的相位变化协调起来。落下闳对于二十四节气最大的独特贡献正在于此。

  事实上,中国古代夏、商、周以及秦朝,每年的第一个月,即“元月”的日期并不一致。例如,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这就是说,元月与春节,并不完全一致,元月是元月,春节是春节。

  作为一位长于田野的天文学家,落下闳深知“春节”在民间的重要性,在“农闲”时间迎新年、迎春天,这是“道法自然”。因此,《太初历》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两者正式“法定”合二为一。“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正式颁布‘太初历’起,全国人民每年过‘春节’到2018年已历时2123年了。”查有梁感叹。由此,《太初历》逐渐超越固有的天文学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亿万中国人在春节前,奔波千里万里与家人团聚;全球华人在世界各地‘同时’一起辞旧迎新,辞冬迎春。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大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中秋节等。”顺应自然、敬畏天地,背后更是中国传统哲学“天地人合一”观念的写照。

  对自然常怀敬畏再忙也要“仰望星空

  《太初历》实行之后,汉武帝要落下闳担任“侍中”,落下闳却“辞而未受”,回到老家阆中,继续潜心研究天文,并培育了诸多天文学家。“淡泊名利献身科学,这种精神穿越历史长河,一直照耀我们前行。”查有梁感叹。

  “春节老人是真人真事,而且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家,是仰望星空的智者。”查有梁建议,可以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普教育,“比如,每个城市的博物馆、高校的天象厅、观星台等,都可以逐步向市民开放,培养大家的兴趣。现在小孩子被课本压得喘不过气,大人也在疲于工作,我们要留点时间敬畏自然,再忙也记得要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