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贫困户:不等不靠“摘贫帽”
2016年以来,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在营山农村打响,社会各界都在为脱贫事业而努力着,确保年内33个贫困村出列、18293人脱贫。
日前,记者深入营山县农村,对部分贫困户进行了采访,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让人触摸到脱贫攻坚的铿锵脉动。
不忘帮扶情
摆脱困境信心满满
近日,记者来到营山县茶盘乡道林村,见到一位老人正拿着扫帚在清扫村道路上的垃圾,还不时用锄头清理水沟。他叫邓彰伟,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这是在参加义务劳动。“得益于实实在在的帮扶,我家脱贫致富有希望啦!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出点力,理所应当嘛。”邓彰伟告诉记者。
邓彰伟因做手术留下后遗症,无法干重活,患病的妻子需长期服药,孙女生活难以自理。全家就靠他和儿子艰难支撑。2015年底,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我的老伴和孙女被纳入低保对象,分别享受了医疗救助和残疾人补贴政策,我和老伴还有农村养老保险收入,现在的政策真好啊。”邓彰伟说。
邓彰伟说,2016年初,当地企业老板邓蛟龙送给他3头良种猪和一些饲料。5月,肥猪出栏,卖了7250元。7月,邓蛟龙又送了两头猪给他。邓彰伟说,邓蛟龙让他做起了无本生意,还出钱把他的儿子送到广元学习养鸡技术,回来后在邓蛟龙创办的鸡场上班,每月发放工资2000元,这种巴心巴肝的帮扶令他非常感动。
记者看到,一座具有川北民居风格的平房主体工程已完工。“我的老屋后面有危岩,每逢下雨就提心吊胆。2016年,被列入了易地搬迁对象。挖地基工程量大,国家项目补贴资金有缺口,邓总主动提出由他来兜底。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不出钱还能住进安全舒适的新房。”邓彰伟说,今后,他打算办一个饲养规模上千只的鸡场。
邓彰伟信心满满地表示,他将不忘帮扶情,通过勤奋劳动,不断增加家庭收入,力争2017年甩掉贫困帽子。
树立脱贫志
不等不靠干劲十足
近日,记者来到距营山县城90多公里的悦中乡三房村贫困户欧邦建家。进门前,欧邦建家门楣上挂着“脱贫攻坚示范户”的奖牌吸引了记者。“这块由乡党委、政府授予的牌子,以及奖励的床上用品、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我和家人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欧邦建说。
据该村“第一书记”伍恒介绍,欧邦建现年65岁,患有心脑血管病,老伴不能干重活,儿子靠打短工挣钱,多病的儿媳妇在娘家照顾自己的父母亲并带孩子,家庭经济困难。2015年,他家成为精准扶贫户。
联系该村的县领导和乡干部多次到欧邦建家,面对面分析致贫原因,一起探寻增收路子,商量脱贫措施,“他们这么关心我,我不想方设法摆脱贫困,怎么对得起他们嘛!”2016年,欧邦建家除了种承包的田地,还在邻居的撂荒地里种植粮食、经济作物,同时发展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
“2016年,我家饲养了一头牛、3只山羊、育5头肥猪、能繁母猪一头、鸡鸭20只,收获油菜籽150公斤、花生100公斤、玉米1000公斤、水稻2000公斤,加上儿子务工的收入,我相信年内能顺利脱贫摘帽。”欧邦建掰着指头算起了增收账。
记者看到,欧邦建家的土坯房已经过加固处理,粉刷一新,地面进行了硬化,改造了厨房、厕所,更换了室内电线,“我家危房改造,政府给予了补贴。如今,房屋换了新貌,住起来挺舒适。今后,随着家庭收入不断增加,日子肯定越过越滋润。”欧邦建乐呵呵地说。
找准增收路
苦青蒿种得心里甜
记者日前到营山县青山乡太白村采访,村民们异口同声称赞该村六旬村民李兴碧:“这个妇女不简单,脱贫致富积极性高,勤劳肯干,成了远近闻名的青蒿种植大户。”
李兴碧家共有五口人,年逾花甲的丈夫肖心政长期患病,无法劳动,儿子离异,外出打工却没挣到什么钱,孙子、孙女在学校读书。前些年,李兴碧家修建楼房,欠下一笔债务,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家也被列为贫困户。
“乡、村干部经常到农家院坝宣讲扶贫政策,我们贫困群众思想大转变,增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李兴碧说,当贫困户不光荣,总不能一直依靠政府扶持,还是要自力更生,走勤劳致富的路子。
经乡、村干部引导,2016年,李兴碧家开始种植青蒿,与经纪人蔡胜签订产销协议,由蔡胜免费供应种子、免费培训技术、保护价收购,如此一来,规避了市场风险。“我把邻居的撂荒地‘捡来’,种了近10亩青蒿,经常起早摸黑。”李兴碧说,只要人勤快,青蒿绿叶子就会变成“红票子”。2016年,她家出售青蒿收入了8000多元。
“不仅如此,李兴碧一家还种植了玉米、花生、西瓜、油菜,喂养了生猪、小家禽,她家有一人享受了低保政策兜底,两人领取了农保金,两名学生也落实了相关资助政策,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同行的太白村党支书肖治接过话茬补充道。
“种青蒿不择地,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青蒿生长速度快,成本低,确实很划算,这是脱贫增收的好项目。”李兴碧表示,今后,她要扩大青蒿种植面积,挣更多的“票子”。
彭杰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