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项目多、含金量高——40个大奖量度“创新四川”
近6年四川获奖情况 (制图/李梅)
又是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盛典。
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由我省相关单位和个人主持或参与的40个项目获得大奖。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四川创新驱动的前行轨迹。
测获奖项目的含金量
1月9日,成都理工大学网站上的一条消息被学生大量转发:我校独立成果再度问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仅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方面,我省本次获得的奖项,就超过2013年度获奖的总数,斩获颇丰:成都理工大学再度收获一等奖、由西南石油大学参与完成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特等奖……
获奖项目多、含金量高,是本次获奖的四川项目的特点。
以成都理工大学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为例。在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的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许强看来,汶川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和独特,其现象和科学内涵远远超出了原有认识,这给研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据他介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点不仅分布范围广,数量还特别巨大,且多数分布在高山峡谷和陡峭斜坡,现场调查难度极大。科研团队先后派出千余人次赴灾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
除调查难度大以外,因为汶川地震发生在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的龙门山区,强震过程中斜坡的动力响应和成灾机理异常复杂,导致其所研究的科学问题就变得极为复杂。该团队坚持了长达5年的斜坡地震动响应现场监测,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大型振动台试验,采集试验数据超过10000组,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耗时数年之久。
研究过程的艰难,也成就了研究成果的含金量。原来绘制一张“震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需要几个月,而通过一等奖课题的成果,再结合遥感手段等,可以将时间缩短到几天。“在灾害面前,时间就是生命。这些评估可以在临时安置、抢险救援等方面起到很好作用。”
量科技与经济的距离
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距离有多远?在国家最高级别的科技“颁奖盛典”,我们也得以一窥究竟。
1月9日,长虹一举拿下两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也成为家电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由长虹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微通道管材与换热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在历经5年多的产学研持续攻关后,终于取得突破。“提高换热器效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项目的主要目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该技术拥有知识产权58项,成果已经在长虹等单位成功应用,近3年新增产值27.61亿元,利润3.59亿元。业内人士表示,该技术对于发展微通道管材与换热器先进制造技术,形成我国微通道换热器产业链,推动空调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获奖项目《星地融合广域高精度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同时是针对现实应用中非常具体的问题——目前室内复杂环境下卫星导航系统难于定位,现有室内定位技术的定位信号覆盖成本较高。而在这方面的技术突破,将对智慧城市、智慧养老、移动互联等领域产生重要社会经济效益。
科伦药业的《新型直立式聚丙烯医用输液袋制造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名称,则直接“产业化”。而目前该项技术已应用于86个输液产品,产品在3990家医疗机构使用,并出口多个国家。 (记者 董世梅 张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