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翻译家要做“信徒”
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京开幕
莫言:希望翻译家们多些“菠萝盖”
人民网北京8月18日电 (记者许心怡)今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京隆重开幕。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解读中国故事”。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著名作家莫言、麦家,以及达西安娜·菲萨克等汉学家代表现场致辞并发言。
铁凝:作者和译者就像孪生兄弟
铁凝在致辞中表示,作者和译者,是这个世界上一种奇妙美好的关系,就好像找到了失散已久的孪生兄弟或姐妹,他或她过着另一种生活,说着另一种语言,但渐渐地,他们发现,原来他们是这样的亲和近,他们听到了生命深处的共鸣。这是写作和翻译带来的欢悦。
谈及外国翻译家解读中国故事所面临的问题,铁凝指出,每个国家的文学既有相通又有差异。人和人心心相印是不容易的,而对不同国家所用不同语言的读者来说,心意相通就更不容易。对于翻译家来说,面对的不仅仅是具体文本中的疑难,更有对中国生活、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的问题。
此外,对于中国作家协会推动中外文学交流的工作,铁凝介绍:“我们继续大力推动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启动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工程,首批已向10个语种的33部作品提供了翻译资助;开始实施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工程,首批有24部作品获得资助。”
莫言:翻译家要做“信徒”
谈及翻译,莫言表示,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中国文学作为世界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中国文学若不经过汉学家、翻译家的努力,那么它作为世界文学的构成部分很难实现。中国文学要变成世界文学,让各国读者去阅读,确实需要翻译家。翻译是技术问题,也是学术问题, 更是情感问题。
“翻译根本问题是学术问题,它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翻译家要做‘信徒’。”莫言说:“我读过好几个版本的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著作《静静的顿河》,对其中有些细节印象很深。翻译家金人先生描写,马烦躁不安时不断地‘捯’动它的蹄子。而有的译本翻译成马‘移动’蹄子,虽然语言很准确,但是作为中国读者,‘捯’更加传神,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另一个细节是,女主人公阿克西妮亚在与葛利高里最后逃忘时,葛利高里提醒说,马喜欢低头咬住骑马人的‘菠萝盖’,‘菠萝盖’指‘膝盖’,是很生动形象的口语。翻译家在翻译时,会面临很多诸如‘捯’、‘移动’,‘菠萝盖’、‘膝盖’等问题,作为中国作家,我希望你们‘捯’,希望你们‘菠萝盖’。”
对于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零度”情感,还是应该投入情感,莫言坦露更偏向后者。他说:“翻译家如果真的喜欢一部作品,就必定会与作家建立某种情感的共鸣,与书中人物建立情感的共鸣。翻译中情感投入应该取得与作家情感的一致性,取得与作品中人物情感的一致性,其难点在于各种社会背景与语言的差别。读者在读作品时有可能会有误读,作家希望通过自己的改进传达一种意境,而读者可能品出另一种味道。误读是普遍的现象,也是语言的魅力,只要情感是一致的,即便有误读也没关系,误读也是美丽的。”
外国翻译家热议:译者需要非常了解中国文化
对于如何翻译好中国故事,西班牙汉学家达西安娜·菲萨克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译者,应该尽量体现写作语言的特点。即使译者十分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将其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总会有对原作的再创作。“在翻译工作中,我总是尽可能地贴近原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文学风格。”达西安娜说。
英国汉学家韩斌告诉记者,她选择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我个人非常喜欢韩东的作品,他的作品平实而不夸张,他的写作让小说回到了小说的本意。”韩斌说,“我在翻译时,用词的选择会忠实于作者的意向,用英语传达原文丰富多彩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