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荣:做真科研、做真贡献、做一流科研

22.03.2016  17:30

做真科研、做真贡献、做一流科研

——李言荣校长在2015年学校科技工作会上的讲话全文

(2015年12月18日)


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因为大家知道,一所大学,特别是我们这种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是学校极其重要的责任,尤其是科研,还应该走在前面。所以,我们五年一次的科技工作大会,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会议之一。

  刚才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了我们学校在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在科研,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优秀群体的集中体现。今年来到大会现场的刘盛纲院士、李乐民院士,还有受到表彰的陈星弼院士,他们都是非常好的老一代的代表。因此,非常感谢我们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在过去五年为学校科技工作所做出的贡献。

  刚才,杨晓波副校长代表学校班子所做的科技工作报告非常全面,对过去五年工作归纳为十点成绩,以及分析现在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两个方面,最后是面向未来所作的五点考虑,应该说,都集中反映了学校科技工作的现状。未来几个月,全校要围绕工作报告来建言献策,集体来讨论。

  刚才蒋亚东教授、程洪教授、张万里教授这三位的典型性发言也选得非常好,很有代表性,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学校未来科技工作发展的希望,所以非常感谢他们。今天到场的还有很多科技一线的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所以,这个会是很重要的。其实这个会我们一直在策划,科技口一直在谋划,召开的时间稍稍晚了一点,对于我来说,一直想在今年年底的时候做一个科技工作方面的研究报告,但是大家知道,最近老静不下来,所以我今天不是报告,而是讲话。静不下来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因为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本以为学习还可以安静下来,却没想到党校的学习安排得非常紧,白天有课,晚上有讨论,使得我没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去准备,我做报告一般是比较喜欢研究对比很多数据的,集中的去把一些问题给理清楚。另外一个原因,大家都知道,最近教育部,包括中央巡视组,对高校的巡视在加强,特别是对我们这种部属高校,985大学里面不是副部级的中管高校没有几所,所以我们学校顶在了前面。这样一种巡视、这样一种检查,都是国家的形势、国家的要求,都是必须的。昨天下午我在中央党校听中纪委的领导作报告讲,实际上今年中央的巡视和整改、整顿主要是在金融系统,还不在高校,高校仅仅是刚开个头,明年巡视的重点才是高校,特别是从中管副部级高校开始,所以我们赶在前面先整改、先做好也是好事,因为我们是迟早要面对这个问题的。因此,大家一定要正确认识、正确对待,这也是帮助我们进一步规范、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机会。据中纪委领导讲,中央本来是想在十九大以前,把整顿、整改、立规矩、出条例、定标准等事情基本做完,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央可能要把上述工作的时间继续延长,这样才可能扭转整个中国的风气。据我了解的情况,现在的高校被检查、被问责(包括科研),是新常态,因此大家要做好随时接受检查的心理准备,以后做事情都要讲究规范。

  这个时候开科技工作会,虽然是晚了一点,但明年开年就是“十三五”,我们在寒假里还有一点时间,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十三五”期间的科研和我本人的学术人生该如何定位、如何规划。此前,针对科技工作会召开的时间,我和王志强书记讨论过多次,究竟是现在开,还是明年开,最后决定还是这个时候开。而且这个会要开半年,后面还有很多讨论会,大家还可以思考。

  今天我主要是想讲三个问题。我报告的题目就是:坚持三个面向,追求一流科研,支撑我校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这个题目也反映了我一会想要讲的三个内容。

一、科技工作对电子科大的特别重要性

  我重点从过去五年或者更长时间的科技工作对我们学校的作用和贡献这个角度谈,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科技工作对学校学科的排名的直接贡献。原来讲国内排名,现在延伸到国际排名,科技工作的贡献是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在2012年的学科评估,我们排第一第二、排前十的学科,科技工作在里面所占直接指标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是占了60%以上。而且现在不管是美国的US NEWS还是ESI,其指标体系几乎都是按基础研究的科技贡献为主,所以对一所研究型大学而言,科技工作对学科排名的贡献是第一位的。

  第二,科技工作对人才引进、人才作用的发挥以及人才的稳定作用特殊。我们过去五年引进了具有海外一年以上经历的229人,很多还是海外博士毕业,这里面有好几十位都取得了国字号人才的称号。他们到成电来,能够扎下根来,可以说能够开展的比较好的科研工作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科技工作对好学生的吸引和学生进校后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学校的招生形势比较好,2015年的招生在2014年的基础上又有提高,超过一本线93.9分,从2014年有六个省高出省控线一百分到2015年达十二个省。生源质量不断的提高有很多因素,当然包括我们的科技工作,我们有好的科研成果、先进的科研平台等等,也包括我们引进的人才师资队伍对优秀生源的吸引,这是非常明显的,今后也会越来越重要。学生一进来,刚才晓波副校长总结得非常全面,他得参加科技竞赛,社团组织,特别是我们研究生,他们跟着老师,他们的成长的质量是跟我们的科研水平科研质量直接相关的,所以科技工作对我们好学生的吸引和进校后怎么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科技工作对学校整体声誉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学校的声誉主要靠师生,那么,全校师生的一点一点的、一年一年的积累下来,我们明年六十周年校庆,六十周年才积累到这么个情况。学校的声誉主要是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国际声誉。 国际声誉就要靠国际交流,所有这些声誉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生跟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质量对这个声誉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者。没有国际交流哪来国际声誉,所以你在国际学术组织、国际会议等等上要有发言权,没有学术底蕴没有科研水平你没法交流,就不会有国际声誉。我就不相信在国内外同行面前靠讲四川的饮食、四川的熊猫等地方特产就能把国际声誉弄上去。 第二个声誉是行业影响。 以前我们的行业影响主要以培养的学生为主,现在越来越多的是在行业里面的科技成果的贡献,特别是前沿技术对行业的引领的贡献。这也是靠我们老师们的智慧在行业中的影响,带动了学校的声誉 。第三个是地方的作用。 以前我们的地方作用是比较弱的,这几年应该说跟地方的作用、跟地方的影响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学校在地方上的声誉,实际上主要就是靠我们的科技工作,尤其是科技产业。地方上的资源和投入不要小看,现在成都市的书记、市长对我们学校提出的事情都很支持,省里面也很重视我们。这三点,是构成我们学校总的声誉的一个主体。

  以上这四个方面表明科技工作对我们学校有多么的重要,极端的重要。

二、学校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学校的科技工作,从1956年建校到现在,大体是三个阶段,其实这也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整个中国科技工作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建校初期到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期二十多年,我们学校的科技工作是以应用为主、以应用为导向的,特别是国防工业应用,军事电子和行业的影响,这个阶段是做得非常不错的,奠定了我们学校很高的声誉,包括像我们刘先生、林先生、李先生、陈先生等几位老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老先生都是在这些方面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的。从不同的专业到不同的学院,比如我以前在三系,大家一出去都知道曲喜新老先生,他编的元器件手册,在行业、企业里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再比如,我到学校后认识的微波中心张其劭老先生,他在微波测试、特别是超导微波技术影响很大,这些都是跟着应用紧密结合的,在国防、在行业的影响力,把学校的声望拉得非常高,这为学校打下了非常好的一个基础。第二个阶段大概也有二十多年,这个阶段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直到前几年。在这个阶段中应该说高校的科技工作基本定位在应用基础研究。现在回过头来看,实际上应用基础研究是不伦不类的,既不顶天,也不立地,我们往往在这个上面左右摇摆,学校也不好定位,我们个人也不好定位。所以在这个阶段往往我们也就慢慢脱离了行业,与行业的关系就开始松动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对我们这种行业型高校的科技工作一般不是加强,往往是变得被动,与行业关系变淡了,但基础研究又没长起来,这对行业性大学来说就是不断受到冲击。第三个阶段,就是从前些年开始的,大概从两千零几年开始,整个国家就开始强调顶天立地,你要么就是发表好的文章,立足学术前沿,要么你就是解决应用,这就是二维的方针,两个取向,凡是不符合这两个取向的科研,应该说基本上都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我们知道中国今天的人均GDP是7500元,“十三五”小康目标是12000元,很可能冲到15000元,我们国家科技经费的投入占到GDP的2.1%,这个在世界上排第二,很可能就快直接超过美国了,所以不是没钱,实际上投了很多钱,但被碎片化了。教育的投入是4%,科技的投入以前很低只有一点几。文章的数量大家都知道,我们前两年就是世界第二了。中国到了这个时候,不差一般文章,不差一般性经费,现在的科研是到了真的要弄清楚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了,到了一个科研方式转折的关键点。前几年国家提出我们也没有认真对待,但是今天来看高校科研真正是面临转型,要有一个新科研的模式、新科研的目的和新的意识。

  科研,首先你要有个学术自觉,那怎么唤醒自己的学术自觉呢,我想大家要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真科研吗,我是凭自己的兴趣在做科研吗;第二个,我这个科研是真有贡献吗,我真的能做到一流水平吗,还是我在浪费青春,浪费资源,我还不如不搞科研还少浪费些资源,搞点别的自己喜欢的至少没浪费自己的青春。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人一生在时间上也很有限。现在国家对经费管理的要求从严了,什么都要规范。上周在学校一个大会上志强书记传达学习习总书记的四个全面的精神,我看这里面有两个全面是很重要的,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所以中国就到了这么个阶段。我们好像总是惯性地觉得这么也可以、这样那样也可以,你就麻烦了,我们要好好整改、好好意识到这些问题,知识分子对政策的敏感程度总是慢半拍。新的科研、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我们的科研也要转型,也要有新思维。

  我们学校的科研到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想讲四个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怎么做真科研,虽然我们大多数做的都是真科研,不是弄虚作假的科研,其实真科研并不是说以前做的都是假的科研。什么是真科研,就是有尊严的科研,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做科研总要有个标准,是国际、国内、省内、校内标准是大不一样的,围绕你自己选的这个标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对标和对位,你就会发现我们与别人的差距是很大的。可以讲,不少人一生都忙忙碌碌、勤奋地做着自娱自乐的科研,这就不是我要讲的真科研。

  第一个,从兴趣出发,我们真的要问自己,我做这件事情真的有兴趣吗?我不是为了钱财、不是为了改善经济待遇。我们以前谁都没这么高尚,谁都走过这个阶段,科研经费总是好用的,这样整一整,那样弄一弄,那时候收入也低,现在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能再从经费中弄来弄去了。你要做科研,要问自己是不是真有兴趣做科研。志强书记叫我强调一下科研经费管理,刚刚晓波副校长也提到了,科研经费必须按标准,按国家要求,我这里不再重复,今后再想去做胡乱花这个事情,就要出事的,风险就很大了。

  第二个,真的要做有意义有价值有水平的科研。它的检验标准就是,我要做基础研究,就是要有好文章,我要走应用研究,就是要应用上。没有应用上,没有发表好文章,这样的科研做它干啥。学习性、跟踪性的科研中国已经不需要了,时代已经变了,过去我们有多少人成天去验证外国人的工作对不对、做假没有,重复、模仿到头发都弄白了,现在我们的标准是怎么样做一流的科研,二流三流的科研也是没有意义的。我现在当了两年多校长,从来没有跟科技口说过你今年的科研经费要过多少才行,从来没有,要做有尊严有意义的科研,你多一点少一点经费有什么关系。一流的科研实际上就是三个面向的标准,比如说,面向学术前沿,就是在国际上去比,国际一流,在国际上的评价,国际引用,就是这样一个标准。第二个面向,就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解决核心重大技术问题,十年磨一剑,就是要获国家大奖。第三个面向,就是要面向国民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主战场,那么就是要真正用上并且产生经济效益,用上了但没有产生经济效益也不行,除非国防军工的小批量,所以它跟前两个是不一样的评价标准,但都得是真应用中的一流。

  两周前在北京科技部见王志刚书记,两个副部长五个司长来听刘院士讲太赫兹重大专项问题,这两天听说李少谦教授上周完成的太赫兹我校第一个过亿的项目已经验收鉴定了,所有子课题全部是优,这就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它总有个评价,总有个标准。比如说面向国际前沿,你就是在引领国家的未来发展,为什么我们始终得不了一等奖,就是因为引领不了,你是第二个面向,解决核心技术,做好了就要得二等奖的。第三个面向一般是得不了奖的,但是可以发财。所以三个面向是三个不同的价值取向,三个都是有三个不同的一流标准,都要追求一流。只有不同的一流的标准,或者人一生在一个阶段追求三个中的某一个,才有可能成功,才有可能把队伍方向带对,没有说搞第一个面向搞不了去弄第二个面向,以为第二个面向可以做到二流就行了,第三个面向做到三流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三个面向都只能去追求各自领域的一流标准才有价值。未来十三五的科研,国家的门槛将会大大的提高,不是说人人都可以搞科研,很多人搞不了了,你要有学术自觉、科研自觉,要做有良心的科研,就是随时揣着那两个问题——我是真正为了兴趣在做科研吗,还是为了钱财;我是真的能做到一流吗,还是做到三流就交差。学校里有教师、管理和后勤保障三支队伍,都需要人去做,一般在学校里人人都觉得做科研光荣,但有的人发的文章是没法看的,连自己也不看,专找同行不看的杂志去发,更不要说对学科排名的贡献,这种低水平的文章在统计和评估时只能做分母,只会拉低学校的排名,这种科研就是浪费式的,也是浪费自个的青春,其实两个五年计划你就人到中年了,人的一生健康最重要,生命最宝贵,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真的希望老师们多做些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国家、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真科研。

  第三个问题,我们学校总的来说是学科太窄,不但窄,交叉还少,校内相互还保密,与校外、与行业交叉少,与国外交叉更少。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挥出中国特色的体制优势出来,多开展有组织的、自上而下的科技工作,要求我们学校、学院要去有组织的成立跨学科的中心,跨专业的大项目联合等等,我认为校级特色研究中心可能是一条很值得探索的路。

  第四个,谈谈科研与教学,特别是人才培养的结合问题。我们得承认有一部分人的科研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会带着学生一起做,对培养人有些用,但这个比例不能大,中央专项经费中可做有限的安排。我们学校是电子信息行业,这个行业淘汰率、更新率非常快,教材的补充是跟不上的,仅仅靠教材教学,学生是没多大兴趣的。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几年就翻一下,教材不可能跟上,目前大家编教材的兴趣又不高,所以我们比其他学校其他学科在科研方面结合教学更加迫切,否则学生听不到来自科研获得的新进展、新知识,就没有兴趣听你的课程了。那天跟杨晓波、邓龙江讨论的时候说有1800名教师在搞科研,我觉得很不错,他们虽然不一定是牵头参与,但会延伸到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去,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这也是对学校有贡献的,但这部分不能多。

三、学校科技工作会的主题聚焦

  这次科技工作会,我们讨论的主题要聚焦在如何做真科研、做真贡献、争做一流科研,努力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具体就反映在“一个中心议题、两个重要方面、三个关键点”上。

  第一,关于一个中心议题,就是怎样去构建我们追求一流的电子科大的科研体系,来支撑我们学校双一流目标的实现。本来我想,我们学校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都不敢说早了,但现在不行了,国家的总体判断是到2030年,有要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就是另外一个类型了,如果连科研都做不到一流,那学校的双一流战略目标就根本不可能了,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我们怎么样从现在开始就做真科研,真正转变过来做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从十三五开始、从新的一年开始,正好是一个大的节点。

  第二,关于两个重要方面。 首先,就是真正的三足鼎立格局怎么构成。 刚才晓波讲的是从经费来说的,我觉得实际上真正重要的是能力,我们三足鼎立还早。关于军事电子,是我们学校必须要巩固和加强的,要有三分之一的人,这个是以团队性质为主,个人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关于基础前沿,这个要三分之一弱一些的人,但现在是太少了,因为它的门槛值高,对个人素质要求高,这一点我们从学科方面也在紧锣密鼓的讨论;关于行业与地方经济,这个是需要大批人去做的,我们学校1800人里面三分之一多去做这个,当然,做地方经济跟行业发展也不容易,你要有真本事,因为你要弄出产品来。真正三分之一左右的这样一个能力的格局怎么样形成,请大家多出主意。 第二个方面,就是“三个面向”都追求一流的氛围和环境如何形成。 一般来说,谁都不想去做一流但又想享受一流的待遇,那怎么去形成氛围,包括我们的政策激励需要怎么改革,人事制度、机构设置、干部制度等等,刚刚晓波的报告里面有一些说法,但是我想大家还是集思广益吧。

  第三,关于三个发力关键点: 一是基础研究。 基础与前沿的研究,首先是定向性基础方向的确定,因为电子科大还没有在十三五就要搞自由探索的本钱,现在整个中国都还是问题导向的科研为主,从工程技术里面去找基础问题可能是对我们最迫切的,但也要有人去面对未来几十年的自由探索,这还需要一定时间积累。问题导向的话就面临一个方向的选择,希望大家要讨论和凝聚共识。然后,理工怎么结合,纯粹的基础研究怎么跟工科结合,使工科有后劲,使学校特色能够彰显,没有基础研究是不行的,我们这两年已经搞了“基础前沿研究院+学院”这种模式,但怎么样运转是比较好的呢?

  二是“一校一带”。 跟地方经济的结合来带动在行业中的影响,这应该是国家最好的切入地方经济的一个方式,就像我们中国一样,一带一路,中国现在定的战略,如何在国际上突破美国的封锁。但是现在也有争议,说走这条路有风险,中东那边的恐怖分子,危险性高。中国可以选择的路很少啊,1840年海上之路被英国人打通后中国就不行了,现在中国通过走陆路,看能不能把这条线带动,转移一些过剩产能,让中国和平崛起。具体到对我们学校来说,就是弄好“一校一带”与成都市的结合。

   三是特色中心。 这两年开始在试点,但是怎么样运转好,怎么样让它发挥作用,就是怎么样真的能让它跨学院、跨学科、跨队伍,我们处的这个行业就是需要跨界,不跨是没有什么大路可走的,小路倒是不少,但又有多大意义呢。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电子科大这样一种学院划分体系,不跨也没有出路,做不大也做不下去。怎么样跨、怎么样结合、怎么样分类,这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讨论的,为未来真正的综合大改革理清思路。

  老师们,今天我上面所讲的三大部分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我们不要讨论多了,议题多得不得了尤其是科技工作,两个人三个主意,关键是你要能解决问题。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就是怎么样建立追求一流的科研体系。两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真正三足鼎立的科研能力和三个面向都要去追求一流的科研氛围和科研环境的建设。三个发力关键点上的工作就是,基础研究怎么办,跟地方经济的一校一带怎么推,以及特色研究中心怎么跨。

  以上就是我想讲的,抱歉没有做PPT,再次代表学校感谢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学校过去五年所做的贡献,相信未来五年我们国家的发展潜力仍然是非常大的,只要我们好好抓住这次科研思想上和科研方式上的转变和转型,真正使科技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家就会发展得非常好,学术科研的路就会走得更远些。再等十几天就是元旦了,今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啊,明年又是新的一年,相信新的一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谢谢大家!

  (根据李言荣在2015年科技工作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有小的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