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就荒了”道出的耕地保护尴尬
最近,有村民向媒体反映,扬州市宝应县望直港镇望直港村137亩农田,自2008年被政府违规征用后就一直抛荒。望直港镇副镇长周成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读者举报属实。针对土地抛荒,该副镇长此前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地荒就荒了,有什么了不起,国家荒的土地太多了”。(11月4日《现代快报》)
耕地撂荒,这是一个不时在新闻中出现,但也一直“不温不火”的现象。这则新闻能够引发较大的关注,恐怕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当地官员的一句“雷语”:“地荒就荒了,有什么了不起,国家荒的土地太多了”。此话的卸责之心显而易见,但也全非虚言:国土资源部此前的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
虽然此次村民向媒体反映的重点是耕地被征收后一直处于撂荒状态,但其中一个细节依旧不能忽视:这批土地在征收时就已经涉嫌违规。而与村民签订的所谓“土地使用协议书”,一部分村民签名还由小孩代写。种种迹象足见土地在征收时的乱象与粗放。而副镇长口中所言的“荒的土地太多”与征收时可以随时突破法律程序与边界,征收成本低,无疑有着密切的关联。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和《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土地撂荒一年以内,土地管理部门要依法对土地使用权人征收一定闲置费;满两年未利用的,土地管理部门可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这一切在望直港村137亩撂荒的农田上都未被执行。就全国范围来看,无论是耕地保护的执法能力薄弱还是保护意识孱弱,该事件都堪为缩影。
事实上,从更大范围来看,一些耕地被提前撂荒,甚至打着建设新农村的幌子,将耕地违规转为建设用地,其中不少都是因为地方政府图谋着不菲的土地转让费,利用时间差实现“低征高让”。如果说,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过程中,一部分耕地的撂荒是因为农民的进城所致,在短期内难以避免,然而,违规征收耕地再予以撂荒,则是明显的人为破坏耕地,且本身就违背了相关法律,应该深究责任。
耕地管理与保护的失控,在根本上是依法用地原则的架空。正是因为违规征地、用地的成本过低,自然就催生出“荒了就荒了”的“无畏”心理。找回对耕地的原始敬畏与温存,终结“荒了就荒了”的失序之态,只能靠法律在大地的强势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