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变金山 精准脱贫的名山实践

11.05.2018  11:06

 

 

 

 

中国至美茶园绿道。

 

茶园绿道景观。

 

游客体验采茶乐趣。

        □郑庆红 刘嘉男
    农舍改建成民宿,每到节假日就一房难求;路边的茶农过起了 “5+2”的日子,平日里种茶采茶,周末开茶家乐,接待城里来的观光客…… “原来我们这儿交通不方便,采摘的鲜茶要肩挑背磨运到附近的茶厂去加工。现在不同了,2016年绿道修到了家门口,老百姓大都用电动三轮车运茶叶,有时在家门口就能将茶叶卖给上门收购的商家。”雅安市名山区沙河村农民杨俊康的言语里满是喜悦,“路修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沙河村只是名山区脱贫攻坚推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名山区紧紧围绕扶贫开发 “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同步小康”目标,下足“绣花”功夫,通过凝聚攻坚力量、提升基础设施、聚力产业帮扶、落实民生保障,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三年多来,全区已有5489户15860名贫困人口脱贫,24个贫困村退出。2018年,全区将继续完成剩余18个贫困村退出和24个已退出贫困村、15860名已脱贫人口脱贫成效的巩固提升,不让一个贫困村、贫困户掉队。
道路修到家门口 温暖送到心窝里
    5月3日,行走在名山区万古乡清漪湖畔,凉风习习,这里风景如画,游人如织。作为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近年打造了“中国至美茶园绿道”,将附近的茶园和茶家乐串联起来,形成了茶旅融合示范片,带动了附近几个贫困村的发展。
    据名山区扶贫移民局局长朱大峰介绍,名山区抓住“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历史性机遇,把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按照村摘帽“一低五有”和户脱贫“一超六有”标准梳理短板,整合灾后重建资金、行业资金、扶贫专项资金、社会资金等各项资金,实施贫困地区交通建设大会战、住房条件大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大改善、饮水安全大保障等4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1亿元,全面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名山区脱贫攻坚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沙河村5组贫困户罗显徳的茶园里,2016年第一批试种的6000株“黄金茶”长势良好,预计明年投产。该茶株叶片天然呈黄色,如果管护得当,效益可达12000元/亩。
    “全村通过改换品种,助推了贫困户增收。”沙河村第一书记李秀介绍,“黄金茶是村里发展的一个茶叶新品种,2016年开始试种,第一批示范发展近50亩,今年有少量投产,清明前绿茶鲜叶60—100元/斤,黄金茶鲜叶能够卖到160元/斤,而且供不应求,干茶批发价更是高达1500元/斤,我们今年计划再争取发展100—200亩黄金茶。
    在脱贫攻坚当中,名山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引领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奔康。截至目前,名山区在42个贫困村打造党建扶贫中心,培育党建扶贫示范项目21个,飞水村“借兔生财”王山村“茶+核桃”、中坝村“草果种植”等一批党建扶贫示范项目成效初显,农民个人和集体收入大幅提升,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扶贫产业再升级 一三产融合发展
    除了打理自己的6亩茶园,杨俊康还在沙河村开起了茶家乐,游客到他的茶园体验采摘、学习手工茶制作,也为他带来了5000—6000元的年收入。
    “去年年底,我花了一万元装修了6个房间,用于客人住宿,光是这一项今年已有7000—8000元的收入。为了招待客人,我还喂了几十只鸡,种点小菜,屋头准备有腊肉、罐罐肉等,让入住的客人们品尝到农家的生态农产品。”杨俊康介绍。
    李秀介绍,村民收入以茶叶种植、畜禽养殖和农闲外出务工为主,以茶旅融合开农家乐、茶家乐为辅,有旅游接待户11家,其中茶(农)家乐8家,民宿达标户1家,2017年全年发展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万元。
    李秀算了一笔账:每亩绿茶年收益大概在8000-12000元,茶家乐每年为农户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入,另外,沙河村委会成立了罗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茶+旅游+文化”,将创造更多收益。
    在产业扶贫上,名山区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从“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的转变,确保了贫困群众的稳定脱贫。在茶产业重建中,确立了 “1+7+N”的空间布局,通过“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茶山变金山”打造“花香茶海”,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成一条69公里的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在走廊上培育了若干个休闲农场、茶家乐、茶庄,辐射带动了沿线蒙山、沙河、瓦子等贫困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致富。
    截至目前,走廊沿线已有22户贫困户借势发展茶家乐7家、茶场15家。结合脱贫攻坚因地制宜发展“N个”特色产业走廊,逐步建成建山—城东猕猴桃产业走廊、百丈—红星家禽家畜养殖产业走廊、马岭—前进脆红李产业走廊,合理引导种茶低效益区和不适宜种茶区实行退茶还耕或种植猕猴桃等其他经济作物,形成廊廊互通、各有特色、茶旅撬动、全域旅游的业态发展格局,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爱心帮扶汇力量 良性循环事业兴
    “2018年,名山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订了互联网+猕猴桃、互联网+茶叶战略合作协议,我们计划通过善品公社这个平台,强化与扶贫基金会的合作,将全区扶贫农产品推出去,确保脱贫奔康不落一人。”朱大峰说。
    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扶贫基金会以“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产业重建为契机,在雅安市率先启动“互联网+扶贫”项目,发起成立电商扶贫社会企业,以社会企业的理念和方式运营管理,该社会企业注册公共品牌“善品公社”,助推社会扶贫工作开展。
    2016年9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整合多方资源大规模推广蒙顶山红心猕猴桃,三周时间实现线上交易额300余万元,带动线下逾1500万元,58户认证果农人均增收逾900元。2017年9月,协调一条、吉利集团等优质合作伙伴支持猕猴桃营销,形成合作社农户溢价0.5—1元/斤,通过产品溢价、销售返利及股金分红,户均增收超过2000元/年。
    近年来,名山区从社会扶贫入手,争取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江苏隆力奇集团和区内的电力、通信、银行、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在乡镇试行 “爱心联盟助力脱贫攻坚”模式,汇聚100余名农村本土企业负责人、成功人士,结对100余户贫困家庭,为贫困户诊贫根、强基础、抓产业、搭桥梁,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在创新推进“互联网+扶贫”中,名山区探索“互联网+基地+扶贫”模式,通过建立茶叶溯源体系、茶叶物联网管理系统等,把互联网同茶叶基地及猕猴桃基地联接起来,推动绿色生产;探索“互联网+平台+扶贫”模式,通过扶持企业建立电商平台,扩大蒙顶山茶影响力,建有蒙顶山茶直供网、茶商在线等电商平台,入住茶企1000多家,发展创客及会员20000多人,拓展了蒙顶山茶销售渠道;探索“互联网+创业+扶贫”模式,支持合作社创业创新,建成合作社290个、重点电子商务企业10家、农村电商服务站125个;探索“互联网+公益+扶贫”模式。通过四种模式的探索,帮助解决了销售难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今年3月,名山区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 “国际最美茶乡”称号,如今,这一中国茶文化之乡正进一步凝聚攻坚合力,夯实基层基础,精准攻坚举措,打好脱贫攻坚硬仗,在脱贫攻坚的答卷上继续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